2025-07-13 星期日

25年 在厦门湾南岸再造一个“蛇口”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邱宏达

25年前,第一批拓荒者的到来,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厦门湾南岸。从第一声开山爆破的轰鸣响起时,漳州开发区就成了希望的原野。四分之一个世纪里,这里完成了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开山填海工程,实现了从闽南传统渔村到宜居宜业新港城的蜕变,成为福建湾区经济生态圈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漳州开发区便被打上了中国“第二蛇口”的标签。作为国内产业园区的先行者,蛇口探索的“前港-中区-后城”的产城融合模式,在漳州开发区又一次得以实践。与此同时,招商人深刻尊重当地区位特性、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历史文脉与城市性格,走出了一条独属于厦门湾南岸的产业园区运营路径。


百年招商基因、不断革新中的现代化园区运营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的本土文化,共同构成了漳州开发区硕果累累的上一个25年,以及前景可期的下一个25年。


移山填海 唤醒沉睡千年海岸线


“荒山野岭、乱石浅滩”是陈炳发对早年漳州开发区的记忆。“摇着小舢板,到鼓浪屿上贩卖鱼虾。”陈炳发说,那时候区内普通用电都得不到保障,更遑论发展产业经济,“我们最多是贩点菜、倒点海鲜,什么赚钱就干点什么,没有规模不成气候”。


时间倒回到1992年。被誉为“蛇口之父”的袁庚老人站在南炮台上,眺望对岸的厦门岛,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同处一个厦门湾,同在九龙江出海口,北岸厦门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南岸却荒凉沉寂,沉睡千年。其实,这是一颗尘封雾锁的明珠,一旦放出光芒,将照耀东南海疆。”


那时漳州开发区18平方公里总体规划面积中,仅有不到7%的缓坡农地。但拥有岸线28公里,湾阔水深,其中-8米以下深水岸线长达13公里,港口靠近国际主航道,港湾不淤积且避风条件好,建港条件优越。


百年央企招商局集团,决心唤醒沉睡千年的海岸线。这一年,他们联合多家股东在厦门湾南岸拓荒,参照蛇口工业区的模式,同时进行港区和陆域的综合成片开发,以期在厦门湾创建“第二蛇口”。


孙世斌是漳州招商局码头有限公司综合保障部经理助理。21年前,他作为漳州开发区第一代桥吊司机上岗。对于那段艰苦卓越的创业历程,他记忆犹新:“20多年前的招银港区,两台桥吊,是从香港过来的二手货;没有业务,十天半个月才有一艘船;规模很小,只有3个泊位;业务很少,上班一个多月才有了第一艘货船;没有办公室,所有人上班的地方是铁皮活动房;没有装卸机器,加上人员不足,领导也当装卸工……”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实践。拓荒者们搬掉了十几座大山,建起了第一排铁片办公房、第一个万吨码头、第一条疏港公路、第一座大型变电站、第一个自来水厂、第一处工业厂房……如今的漳州开发区已嬗变为一座厦门湾南岸新港城,逐渐繁荣的港口经济,为厦门湾南岸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1 2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