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会址生态景观林 黄海 摄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的新形势下,我们迎来了中国第40个植树节。这是一个充满绿色希望、蕴含无限生机的节日,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巨大成就而来的喜庆节日。回顾过去的40年,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围绕“美丽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试验区建设目标,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扎实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福建省国土绿化事业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40年。
一、义务植树谱就新篇章。
每年植树节期间,各级党政军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履行植树义务,全省人民积极响应,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八闽大地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植树绿化热潮。近年来,各地积极创新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不断丰富义务植树的内涵,大力推行义务植树基地化,广泛开展林木绿地认建认养、古树名木保护和绿化宣传等活动,“植绿、护绿、爱绿、兴绿”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据统计,自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全省累计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5.76亿人次,完成义务植树23.03亿株,谱写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新篇章。
二、生态建设实现新跨越。
先后实施了“三五七造林绿化”“建设林业强省”“林权制度改革”“‘四绿’工程”“大造林”“三带一区造林”等重大部署,实现造林绿化跨越发展。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801.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39.50%提高到65.95%,继续位居全国首位;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1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56家;沿海3752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基本建成了带、网、片相结合的沿海防护林体系。
三、城市绿化迈上新台阶。
各地围绕“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目标,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兴建一大批城市公园、林荫大道、城乡绿道、立体绿化等工程,显著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5.8%提高到43%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3平方米提高到13平方米以上。2010年以来,大力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新理念,着力推进森林进城、森林环城、森林惠民,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极大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已有厦门、漳州、龙岩、三明、福州、泉州6个设区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已表彰省级森林城市(县城)43个。
四、乡村绿化取得新成绩。
全省先后组织开展了创建绿色家园示范村、绿色村镇、绿色示范村庄等活动,积极推进农村绿化美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共创建种植珍贵树示范村(绿色家园示范村)3552个、绿色乡镇474个、绿色村庄7288个。特别是从2016年起,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启动乡村生态景观林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文明、以绿化促致富,有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据统计,2016-2017年两年新增乡村生态景观林1.62万亩,有效带动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五、部门绿化开创新局面。
住建园林、交通公路、铁路、教育、水利、农业、国土等部门(系统)按照职责分工,主动作为,齐抓共管,不断提高城市、乡村、公路、铁路、校园、开发区、矿区等绿化美化水平。驻闽部队在抓好营区绿化的同时,积极支持地方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共青团、妇联积极组织青少年、妇女参与“保护母亲河”和“三八绿色工程”等植树造林活动。特别是2010年以来,福建省启动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共创建绿色开发区135个、绿色军营304个、绿色校园1572个,公路、铁路绿色通道新增绿化里程2.29万公里,开创了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部门绿化新局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往昔,福建国土绿化硕果累累;展望未来,福建生态建设任重道远。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让我们携起手来,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抢抓机遇,科学谋划,着力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致力改善生态人居环境,在助力美丽新福建建设的征程中砥砺前行,奋发作为,共创新辉煌。
全民义务植树深入开展
绿化家园全民参与 黄海 摄
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就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作为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件大事。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当前,全省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义务植树运动,为解决“想种树,没地种”的现实难题,福建省绿化委员会积极鼓励全省各地积极创新义务植树的尽责形式,不断丰富义务植树的内涵,大力倡导公众通过“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其他形式”等八类尽责形式履行植树义务,推动新时代国土绿化事业向纵深推进。
森林城市建设方兴未艾
国家森林城市——厦门 姜克红 摄
“森林城市”是指在市域行政区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并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建设森林城市森林,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低碳绿色城市,全面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福建省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改善城乡生态、打造宜居环境、增进民生福利为主要目标,大力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和“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创建工作,着力推进森林进城、森林环城、森林惠民,取得显著的成效。目前,已有6个设区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43个市、县(区)被授予“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称号。
国家森林城市——福州(金山公园) 黄海 摄
乡村绿化美化全面启动
闽侯县旗山美丽乡村 吴军 摄
加强乡村绿化美化,建设美丽宜居家园,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福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福建省高度重视乡村绿化美化,2010年以来,在全省范围组织实施了“绿色村镇”工程(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之一)、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特别是从2016年起,启动乡村生态景观林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有效激发广大村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积极性,改善了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乡愁里树影婆娑、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图景又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古树名木保护正在进行
政和东平闽楠古树群 黄海 摄
古树名木是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绿色文物和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福建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两个自然地理带,气候条件优越,历史文化悠久,古树名木资源丰富,总体上呈现总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价值高的特点。福建省十分重视古树名木资源保护,近年来,不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在全国率先完成新一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和挂牌保护,持续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宣传,连续五年开展5批福建树王评选活动,编辑五期《福建树王》画册,督促福建树王等一批重点古树名木落实保护措施,逐步提高古树名木科学管护水平,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行为,有效保护了古树名木珍贵资源,弘扬了森林生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