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许孙月)宋代,中国白银的最大产区在福建,最大的银矿在周宁。“一万过路客,岁课三千银,乡野建公馆,马栏鸣不歇。”这是北宋时期周宁县矿业开采繁荣的真实写照,位于七步镇郭洋村的宝瑞银场堪称北宋时期中国产量最大的银矿。据《八闽通志》记载,早在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官府就在今周宁县七歩镇郭洋村、李墩镇芹溪村开设宝瑞银场和宝丰银场。
据明嘉靖版《宁德县志》记载: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周宁境内开设宝瑞、宝丰银场开采银矿,距今已有900多年。虽期间兴废无常,但遗存的古矿业遗址遍布于七步、李墩、浦源三个乡镇,大大小小的矿洞大约有300多口,冶炼遗址散布于白银古道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银色文明”。
莽莽深山寻矿洞
为一探银矿幽秘,记者与周宁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驱车来到位于周宁县西部、距县城31公里的李墩镇芹溪村。在村里向导带领下,我们抵达金丰矿业公司采矿区,步行至一处山涧,又艰难地走了十来分钟后,发现了前方有一个洞口。向导说:“这就是矿洞了,你们看这附近有许多碎石,洞旁不远处还有残墙,碎石是矿工采矿留下的,残墙处就是以前矿工们居住的地方。”
只见洞口周边长满杂草,洞高2米多,宽不到1米,洞里有积水,没过脚踝,里面黑黝黝一片,在探灯照射下,可以看到凹凸不平的岩壁湿漉漉的。再往里走,感觉到阵阵寒气,走了50多米,向导提醒我们,前面洞壁很低,要弯着腰才能通过,我们小心地穿过低矮处,在时宽时窄的洞内又摸索着走了几十米后,里面豁然开朗,犹如一个小房间,宽有5-6米,高达十几米。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说:“这里就是矿脉了,这不同颜色的石壁层就是矿产层,古人勘探技术落后,只能根据岩石颜色判断有没有矿产,所以他们一般在山涧两侧岩石裸露的地方开始挖掘采矿。”
当地古矿洞遗址主要位于龙岗头山的多条山涧向南麓汇集而成的芹溪两侧,止于芹溪村北侧,向东北向形成的官司溪两侧,止于今底源水库。矿洞沿矿脉延伸,洞中洞道纵横交错,曲折迂回,矿道多窄而高,大小不一,宽处可容数十人,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行走,坑道多数较为平坦,也有的竖坑深不见底。
几度兴衰话沧桑
在这些矿业遗址当中,最具保护开发价值的当属宝瑞银场和宝丰银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导吴松弟教授研究后认为,宝瑞、宝丰银场从宋元祐年间(1086-1094)开采,到靖康年间(1126-1127年)宝瑞银场衰落。在此期间,以上两处银场最高年份白银产量高达到44万两。官府在矿场所收的课税每年多达500余缗,相当于北宋宁德县交纳商税总额的26.6%,这一矿区随着白银开采的兴起而兴起,又随着它的衰落而衰落。
七步镇郭洋村宝瑞银场是周宁境内最早开采银矿的地区,被标入《福建省历史地图·宋福建路》,这是周宁境内第一个被标入《福建省历史地图》的村落,由此说明周宁境内银矿的开采不晚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靖康年间(1126-1127),宝瑞银场的白银开采由盛而衰,郭洋村矿脉渐稀而转移至芹溪村一带,宝瑞、宝丰银场也一起合并为宝丰银场。宝丰矿产区分布于海拔1499米的圣银楼山脉,南起李墩镇芹溪村北至浦源镇西家濑村,全长四十里的范围内。
宝丰银场几度兴废,有文献记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宝丰银场恢复开采,年纳税银36两;永乐元年(1403)增至1950两;明正统九年(1444)宝丰银场年纳税银达3090两,因课额负担沉重,引起千名矿工起义,声势浩大。宁德七都人林聪时任刑科给事中数次上书减免课银,明政府终于接受林聪建议,罢宁德银税,民困得解。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宝丰银场的开采进入鼎盛时期。
吴松弟来周宁考察后根据史料推论:宋代,中国白银的最大产区在福建,中国最大的银矿在周宁。北宋元丰年间,福建每年需交纳的白银矿的岁课额6.9万两,占全国白银矿岁课总额21.5万余两的32%(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三有关数字统计),远远超过其它各路,福建各地的银矿又以宁德县郭洋的宝瑞银场产量最多。根据福州宋代方志《淳熙三山志》卷14的资料,北宋熙宁十年(1077),宁德县交纳的商税总额是1877缗,宝瑞银场称得上是北宋时期中国产量最大的银矿。
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从事东南乡土文化研究的学者刘杰教授,多次深入周宁考察,他认为:宋初矿业工人在此发现并开采银矿,使这里进入官府的视野,而设东洋里隶属宁德县青田乡,滞留于此的矿工构成东洋里最初的先民。明代宝丰银场成为纳银大户,朝庭派御史在此驻收课银,因此升东洋里为东洋行县。由此可见,古代东洋里银矿的开发与周宁的历史发展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