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治理变革之道”报告发布会在人大举行。本次会议通过报告形式,梳理和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国家治理变革的重大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在致辞中表示,围绕着改革开放40周年展开各个学科的总结和梳理,是中国人民大学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在过去40年里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我们在学术上、学理上的启示和创新,都是需要全面总结的。人大国发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希望在国家治理层面能够有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从2014年我们在国发院的平台上成立了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以来,我们连续四年发布了国家治理报告。今年的报告重点关注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治理变革创新的新逻辑与未来挑战,期待在座的各位嘉宾深入研讨,碰撞出思想火花,推动该团队的研究取得更多思想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
人大国发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发布主题为“中国之治:坚持方向,混合至上——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国家治理之道”的会议主报告。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国家治理之道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坚持方向,混合至上”。所谓“坚持方向”,就是在世界政治、市场变局的浪潮中坚持既有的社会主义方向;而“混合至上”是指混合型的治理体制,体现为政治体制的民主集中制、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总结中国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报告探讨了当代“好政治”的含义,以及立足于“好政治”的好制度。解析好制度的一般原理是:民主—权威—法治的动态平衡。而中国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就充分符合“好政治”的含义。同时中国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也是“好政治”制度优势的有力证明。报告最后指出,未来要进一步彰显中国的制度优势,就要进一步丰富政治理论,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治理变革之道”报告发布会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夏璐以“突出政治、发挥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考察”为题,在研讨会上作了分报告,重点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轨迹和逻辑,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共历来坚持的传统,体现在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衡在“在嬗递与传承之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变迁”分报告中通过对2002-2014年中国公众民主观念全国代表性数据的实证分析,厘清了转型期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内容、特征、变化趋势和社会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可资参照的观念坐标。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黄晨发布了“从自由民主到民本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思想变迁简述”分报告。报告通过对中央政府、知识界和基层三个群体的考察,回溯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思想变迁的三个阶段,阐述四十年间中国民主思想的变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