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星期三

漳平市“六力”并举提升水仙茶品含金量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辑:雷炜华

中国网海峡频道8月4日讯 近日,漳平市农业局专门邀请了重庆大学博导、教授王中康和福建农科院研究员张艳璇,再次深入南洋镇万亩水仙茶基地向茶农传授茶园病虫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等科学知识。漳平市茶叶局干部刘素慧说:“漳平市向来重视水仙茶基地的科学生产管理,每年春夏秋三季专门派出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茶农引水、土壤改造,加强使用进口肥、农家肥,施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生物防治等,确保茶叶绿色无公害。”

漳平市是福建三大野生茶基地之一,近年来,漳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从政府发力、部门给力 、科技助力、茶农努力、协会参力、乡村协力等“六力”措施,强化茶叶种植管理、加工制作、供销经营等措施落实提升水仙茶品质,进一步做大做强漳平茶产业,茶产业逐渐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形成“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和“官田铁冠”三大特色品牌,致力发展壮大水仙茶产业,推动茶业增产、茶企增效、茶农增收,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据了解,2017年漳平全市茶园面积11万亩,茶叶产量1.16万吨,茶企1020多家,产值8.9亿元,为社会提供涉茶就业岗位 4万余个。注册一般商标近百个,茶叶营销企业达330多家。产品畅销潮、汕及东南亚地区,并正全力拓展广东、山东、上海、重庆、北京等市场。围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生产绿色生态、高品优质茶叶为目标, 2012年以来,漳平市政府主动发力,先后出台《推进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及《漳平水仙茶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7份专项文件,明确茶产业发展思想、目标、标准和措施,并强化生产基地—市场信息—政府服务间沟通联系,不断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以此同时,该市农业局等部门还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茶叶生产体系,以“三生”( 即:生产、生活、生态)模式,给力茶企(厂)、茶农,指导科学合理规划建设茶园、茶厂,标准化栽种、施肥、采摘等农艺措施,科学设置产地环境、茶叶加工、贮运、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系列质量标准。争取5000多万元建设茶园、茶厂,实施农产品可追溯项目,采用物理和生物等绿色措施综合防治病虫害,建立茶叶质量全程控制体系。

在此基础上,该市还注重科技助力,强化技术支撑,依托科技提产增效。一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充分发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代农业(茶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福建省茶产业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建设等国家、省级十余个平台作用,聘请各级茶叶专家开展无公害茶园建设、茶树栽培与管理技术等茶园建设、茶叶种植管理、加工营销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同时,组织各类专业人员深入生产基地对茶农、茶企负责人、茶叶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2017年现场指导50场次,并举办20多期茶叶技术培训班,培训1000多人次。二是推进茶业产学研一体化。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支持院校师生在我市开展十余项科研试验,研发了苗木移植、茶叶农残降解、檀香育苗等10多项茶叶种植和茶园管理配套技术;助力高校科研成果在我市茶园、茶企转化孵化,获得压模造型机、茶叶包装等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新茶叶摇青机等专利正申请中,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三是加强技术横向联系。做好新技术引进、示范与推广工作,提高产业科技含量,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员与龙头企业的横向联合与合作,建立技术人员与企业良性互动、互利双赢合作模式,在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中促进产业发展。四是落实保障配套措施。通过茶产业基层茶技员、农民技术员多层次全覆盖系统化服务茶农茶企茶厂茶叶商店,优化队伍管理,培训新茶叶技术新知识新内容,提高茶叶科技人员、茶农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同时,漳平市茶叶协会也积极参力,在乡村协力下,全方位开展水仙茶文化等系列竞赛活动,在提高茶农种植技术、加工技艺水平和茶产业质量效益的基础上,生动展现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意境。

漳平市还着力高标准实施茶叶产量、质量提升工程,推广生态茶园建设,茶农还努力传承、创新制茶加工技艺,积极开发高端产品,相继获得了“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名片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乌龙茶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水仙茶)标准化基地”、“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等基地。经评估,漳平水仙茶公用品牌价值达8.66亿元。

此外,该市还充分利用本土自然生态、“三乡文化”优势,将美丽风光、名茶采制技艺、茶道茶艺融入旅游参观点,打造特色观光茶园、茶叶加工厂、茶文化馆、茶博馆,形成“优势互补、循环相生”的发展格局。(胡光华 林松金 黄鹤湖)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