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东山区寿宁,数量众多、各具风采的古村落为发掘古建筑及研究乡土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载体。当地至今相对保存较好、能体现人文环境协调、富有地方特色的古村落,有西浦、下党、碑坑、印潭、外洋、泮洋、溪源、杨溪头等。同时,寿宁乡间还分布着许多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民居,诸如斜滩镇的卢、何、周、郭氏大宅,凤阳镇刘氏大宅,南阳镇龚氏大宅,武曲镇梅洋林氏大宅和清源镇卓家大院等。这些古建多数留下过历史名人的足迹,有的还保留着红色史迹,是不可再生的乡土文化资源。
近年来,寿宁县为保护重点文物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收到一定的成效。但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对古厝古建的保护和开发仍面临着诸多难点:伴随着开发性建设的破坏依然存在,古建筑内,家具、摆设、装饰、器皿、匾额、字画、雕刻、古玩等可移动文物难以有效保护,被人为糟蹋、偷盗或变卖的现象时有发生。
诸多难点中,最严重的当属资金匮乏。上述魅力古厝中,被列入县级以上文保单位的寥寥无几,以至于有的标志性建筑任凭风雨侵蚀已摇摇欲坠。随着时光流逝,古厝古建若不幸湮灭将带走一切,甚至包括人们的乡愁。
保护与开发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若保护得当,则开发也能迎来转机,但若“涸泽而渔”,开发就成为“空中楼阁”。为了不让乡土文化遗存沦为绝响,相关职能部门应抓紧时间制定保护法规,完善管理机制,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包括古厝古建在内的文物的保护投入。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建议,做好重点普查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弘扬乡土文化,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打造文旅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韦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