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星期一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元旦正式实施

来源:中国网 编辑:雷炜华

中国网12月21日讯(周晓磊 王虎文)20日下午,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泉州市政府召开《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经市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并表决通过,由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批准,《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为骑楼建筑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和良好的法治环境。

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大力推进“古城双修”工作。中山路作为泉州近代最繁华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然而,近年来,泉州骑楼建筑出现年久失修、消防隐患多、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有的甚至倒塌、烧毁,不仅严重威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全市市民和海外侨胞迫切期盼加强骑楼建筑保护,留住“乡愁”。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曾巍表示,骑楼建筑将泉州传统民居特色和南洋建筑风貌相结合,体现了泉州人拼搏奋斗、爱国爱乡和包容开放的精神。保护、传承好骑楼建筑,就是守住古城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和明天的希望。 为回应人民关切,加强骑楼建筑保护势在必行。《条例》努力实践立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强调“尊重原住居民的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促进“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活态传承,既坚持从严保护的原则,明确骑楼建筑抢救优先、修缮为主、翻建为特例,以预防和减少建设活动对其历史风貌的破坏;又留有空间,建立分类保护制度,规定对重点保护的骑楼建筑,不得改变原有外貌、主要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室内装饰,对一般保护的,不得改变原有外貌,使立法更接地气。

同时,兼顾骑楼建筑保护与保持街区整体风貌、城市功能提升、合理利用三个方面的关系。注重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让古城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融入新时代的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使骑楼建筑以及街巷内的古建筑、古井古树等真正“生动”起来、“鲜活”起来。

泉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晓山表示,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将根据《条例》要求,共同设立保护资金,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的财政投入,依法纳入每年的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确保《条例》规定的各项补助性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并专项用于骑楼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据鲤城区副区长吴碧林介绍,下一步,宣传贯彻《条例》还将作为“七五”普法重点工作,针对职能部门、属地街道、骑楼业主、建筑使用人等不同对象,通过专题宣讲、分发手册、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和解读《条例》,促进自觉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建立健全政府牵头组织、属地街道为主落实、区直部门协同协作、业主商家共同参与的骑楼建筑保护责任体系。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