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海峡频道6月21日讯(刘翠芬 倪静妤)6月17日至21日,第六届世界闽商大会、第十七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在福州举行在福州举行。期间,阳光学院执行院长罗仲尤做客中国网海峡频道高端访谈接受专访。
中国网海峡频道:据悉,阳光学院前身是2001年,福州大学和阳光控股共同创办的,是福建省首批创办的独立学院。经过18年的成长,目前阳光学院发展如何?
罗仲尤:目前,阳光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涵盖经、管、工、法、文、教、艺等七大学科门类、3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的多科性大学。2017年被省教育厅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目前,全国民办本科高校共计417所,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共16所,我校为其中之一。在由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发布的“2019中国由双一流大学创办的民办大学排名榜”中,阳光学院居全国第九位。在2019中国民办大学一流专业排名中,阳光学院位列全国第27位。
学校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坚持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做到培养目标对接行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育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成功实现与母体学校福州大学错位发展。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把人才强校作为第一战略,2018年投入1亿元实施“百名博士引进计划”。现有专任教师641人,自有教师383人,博士占比16.19%,硕士及以上占比90.08%,其中来自于美国伊利诺斯香槟分校、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等海外名校的博士9人,来自于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大等“985工程”建设高校的博士14人。“闽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占10.68,“双师双能型”教师占50.4%。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201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等247项,2019年各类纵横向课题经费已突破1千万元,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立项数排名居全国民办高校第三位。教师在SCI、SSCI、EI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70余篇,最近土木工程学院海归博士毕港还在Nature子刊发表了一篇高水平论文,这在民办高校教师中是非常难得的。拥有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
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共与100多家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先后组建成立7家产业学院,今年已于中兴通讯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建设ICT学院,与科大讯飞的合作正在商谈之中。与美国阿兰特国际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瑞士工商酒店管理学院、德国巴特洪内夫国际应用技术大学等13所高校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开展的合作项目20多个。学校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2个。
中国网海峡频道:作为福建省首批转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之一,阳光学院是如何从从点、线、面立体式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罗仲尤:阳光学院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产教共同体,从点、线、面立体式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向应用型全面转型。
构建产教共同体。举办方阳光控股成立产教联动部,统筹阳光城、龙净环保等六大产业板块支持阳光学院办学,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教发展共同体,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五个共同”:一是共同举办专业,包括与阳光城共同举办土木工程专业,与阳光物业共同举办物业管理专业,与阳光幼教集团共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近期还将与阳光控股下属板块共同开设护理专业等;二是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企业最新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三是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与阳光城集团联合开设土木工程实验班、财务管理实验班,集团从MIT、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引进的13名博士及5位高管来校实质性承担教学任务或举办讲座;四是共同拓建教学资源,包括采取“3+1”(“三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名筑实业出资建成BIM综合实训室与结构工程实验室,星网锐捷在校设立下一代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分实验室,共同开展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五是共同促进学生就业。与阳光控股各大板块实施“阳光直通车”项目,每年在大三学生中选拔400名学生组成“阳光直通车”专班,实现订单式培养。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度合作。紧密契合福州优势产业加强专业设置,主动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组建5大服务产业专业群,其中2个专业群入选福建省示范性应用专业群。与福建省相关企业共建7个产业学院,开展企业需求进课程、学生实践进岗位、行业专家进课堂、产品研发进学校,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加强应用型师资培养,邀请地方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来校开展一线教学。同时,通过“半年在企业工作、半年在学校工作”的方式,选派专任教师进驻合作企业,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共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进知名专家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院长,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创四方园”,构建注重创意和创新的进阶式课程体系,推进“创意激发、动手实作、跨域合作、实境学习”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打造创业精品共享资源课,获批6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组建百余人创业导师队伍,其中3人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获福建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网海峡频道:当下国内产教融合存在着诸多痛点,而阳光学院目前正处于精准转型的高速发展时期,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那么,作为福建省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阳光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迈出了新步伐。请您介绍一下,学院在这方面走做了哪些部署,有何成效?
罗仲尤:阳光学院流淌着着企业家办学基因,充分发挥“双规律”作用,遵从教育教学规律与企业发展规律,精准反馈并研究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挥企业对学校的主导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好举办方多元产业优势。阳光控股汇聚六大板块的实业资源,“近水楼台先得月”,要着力构建互通互融的运行机制,按照“五个共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将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企业最新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内容,着力成为企业的第二HR。
二是贴近企业需求。阳光学院办学贴近产业,紧密关联控股各产业需求的兴奋点,满足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做到“地方离不开,企业离不开”。以产出为导向,通过“实习实践中融入教学、教学融入实践应用、按照应用场景重构课程”,真正使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依”,人才培养接地气,“培养的正是企业所需的”。
三是专业紧跟产业。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阳光学院二级院系办学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土木工程学院扎实推进“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在阳光控股地产板块的应用,为其土木建设/工程管理提供信息化、数字化支撑,并产生实际经济效益;偏应用型的二级院系领导在负责教学的同时,也负责指导并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开展创业实战;积极实施“专业+应用场景”打造专业特色。例如:市场营销+房地产销售、市场营销+金融产品销售、财务管理+工程造价、大数据+金融等。
四是实现师资队伍的精准转型。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人才双聘”的方式,践行“学校搭台、院系唱戏”之路,把重心放在院系,尤其是院系领导和骨干教师。引进具有多年企业工作背景的专业人才,担任二级院系副职;柔性引进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力度,选派博士以“半年在企业、半年在学校”方式开展合作研发,选派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赴企业挂职。专任教师在教学科研之余,应完成校内公共服务任务,并走出校门开展社会服务与技术服务。共同实现课程建设的精准转型。人才培养“按需定制”,专业课程与行业发展方向合拍,依靠和吸收企业专家与技术骨干参与培养目标的研讨、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培养全过程。学校根据岗位需求与行业、职业的核心技术,确立与岗位能力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产教结合的基础是“产”,即必须以真实的“产”为前提,在这样的环境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才能学到真本领,教师才能教出真水平。共同实现专业建设的精准转型。阳光学院专业结构坚持与985/211大学错位发展、选择不同赛道赢得更好的发展。突破现有的专业布局与框架,从就业对口率、薪资、就业满意度等维度重新评估现有专业,调整优化与社会需求匹配度差的专业。主动聚焦优势专业,停办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方向培养,使每个专业招生人数不低于一个合理的下限。并以专业认证助推专业建设上层次上台阶。精准转型有效提升就业及生源质量。学生就业质量是学校精准转型的“试金石”,阳光学院始终将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两全”(全员+全程)“三高”(高就业率、高对口率、高质量),以就业质量保优质生源。对阳光控股、学生家长、校友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重点打造就业品牌,如“阳光直通车”“企业合伙人”等项目。招生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坚持“跳出招生谈招生”,以学校声誉、品牌提升、招生宣传等标本兼治的举措,全力抓好招生工作。
中国网海峡频道:如今,随着当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经济的兴起,未来,阳光学院是否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有何具体措施?
罗仲尤: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必将如同互联网一样,再一次地颠覆我们的生活。这场变革对于社会人才需求的影响将更为剧烈。互联网的发展致使许多产业发生了模式变化,改变的是人们做事的方式与效率,并没有取代人。可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则不一样,机器具备了人的部分能力,它是取代性的,因此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阳光学院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要先行一步做出改变,我们把专业分为三类:
引领颠覆的专业,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等。这一类专业重点投入,注重实际应用,培养应用型人才。
难以被颠覆的专业,比如:现代服务业,艺术类专业等。这一类专业抓住产业需求,聚焦应用场景,做精,办出特色。
其余是被颠覆的专业。这一类专业主动自我颠覆,注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元素,以“AI+X”的理念对专业进行升级。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运用AI、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中国网海峡频道:学校在本次618上的参展情况
罗仲尤:共有四个项目参展,分别是:《连江通港大道隧道工程BIM技术应用》《无人机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项目》《基于SLAM的智能移动机器人》及《A.I校车—以智慧校车为载体的全校园信息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