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海峡频道9月19日讯(李永贵) “三明有四张名片‘红色三明’‘绿色三明’‘工业三明’‘文明三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明老区苏区人民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做实这‘四篇文章’,推进新时代新三明建设。”
9月19日上午,在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三明专场新闻发布上,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介绍了三明70年来的改革发展成就。
‘发挥中央苏区优势,唱响“风展红旗如画”品牌
“风展红旗如画”是三明的厚重名片。三明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地。
据林兴禄介绍,为加快苏区振兴发展,以史实为依据,加强对反映当年三明革命斗争历史的研究挖掘、收集整理,梳理了“毛泽东在三明苏区”“一门三烈士”“开国将军与农夫的故事”“红军挑夫”等100个红色三明故事。前后开展宣讲比赛2544场(次),近20万人(次)受到教育洗礼。
同时,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红色文化作为各级党组织、党校等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教育广大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今年来,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稀土产业园建设项目获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列入国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有力推动老区苏区加快脱贫奔小康。
做好绿色生态的文章,打造“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
“林森水美人长寿”是三明的特色品牌。据介绍,目前三明全市森林覆盖率78.14%,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73亿立方米,空气、水、土壤质量均居全国前列。林兴禄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画好“山水画”,以生态产业化为抓手,大力发展全域森林康养产业。
林兴禄说,三明顺应群众消费升级的趋势,发挥三明生态优良的优势,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整合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行政资源,争取设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医养、培训、研学基地。
同时,围绕休闲旅居、医养结合业态,加强项目策划。眼下,三明建设了7个森林康养项目,其中在大田的桃源有一个“睡眠小镇”项目。力争到2020年有3-5个森林康养基地建成运营。三明还依托林博会举办森林康养论坛,申办全国性森林康养年会。积极推进“互联网+森林康养”发展模式,拓展消费市场。
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推进“老树发新枝”
三明在全省是比较特殊的,三明先有工业,后来才有城市,解放前没有三明这个市,后来为了发展工业建了三明市。
从1957年开始三明大搞工业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11个门类、37个行业的综合工业体系。三明为加快发展,推出“一企一策”原则,与三钢、翔丰华等49家龙头企业签订“一企一策”扶持政策或备忘录,有效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新增建设项目44个、总投资282.9亿元,新策划产业链项目30个、总投资123.1亿元。
数据统计,今年1-7月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6%、17.3%,投资分别增长41.7%、31.6%,两大产业应交增值税7.73亿元,其中新材料增长65.4%,年内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可分别达1330亿元、135亿元、750亿元、1550亿元。
发挥文明城市优势,提升“满意在三明”品牌
三明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满意在三明”是了三明最知名的城市名片。
林兴禄表示,进入新时代,三明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再提升。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出台加快基础教育发展16条措施;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解决城市“脏乱差”问题;抓好城市相对贫困人口解困工作。
同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推动共建共享,建成“e三明”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达到45.5万人。开通“随手拍”功能,让“群众随手拍,政府赶紧办”,把线上服务拓展,努力让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由新中国成立初期105元、56元增长到1978年410元、115元,再增长到2018年34874元、16581元,累计分别增长332倍、296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力加大脱贫攻坚步伐,全市3.75万户10.5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经济总量从解放初的1.03亿元增加至去年的2353.72亿元、增长2273倍;人均从112元增加到91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