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星期一

福建菜溪:一镇一孝廉,清风润后世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辑:黄芷晴

中国网海峡频道讯 郑侨(1132年-1202年),字惠叔,号回溪人,史学家郑樵之侄,汪应辰之婿,兴化县兴泰里龟岭(今仙游县象溪乡菜溪村北溪自然村)人。幼时聪慧,勤奋好学。乾道五年(1169年)殿试状元,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赠太师、封郇国公,谥忠惠,祀乡贤祠。善行草,着书衡,作有《书史会要》。  

郑侨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耿直敢谏,体恤民情,多次奏请朝庭赈灾减赋。不沽名钓誉,不结党营私,在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一直受到信任和重用。在他年老的时候,经过三番五次辞职。嘉泰元年(1201年),郑侨又连续3次上疏告老,终以观文殿大学士退休。嘉泰二年(1202年)卒,终年七十岁。宁宗闻讯,赠太师,封郇国公,谥号忠惠。郑侨在朝以不欺事君,以无我议政而闻名,大节为世人所推崇。  

image.png

莆田市仙游县菜溪村郑氏宗祠  

违命拒草诏  

郑侨中了状元以后,被皇帝任命为镇南军节度推官。到任后,他协助知军治理地方。那时,镇南军正在闹饥荒,由于粮食欠收,常有饿死人情况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知军心急如焚,束手无策。郑侨积极救荒,到实地视察,提出十多项救灾措施。由于措施有效,灾荒很快就过去了。皇帝知道后,对郑侨的救灾措施十分满意,命令大臣好好研究,作为法令向全国推广。  

后来,淮浙一带也闹饥荒,朝廷派了几位大臣去治却治不好,大批流民不断外流,情况十分危急。这时,皇帝又想起郑侨,马上委派他前往治理。当时,郑侨因为父亲去世在家守制刚刚期满,接到皇帝命令,马不停蹄地赶回朝廷。在请求划拔四万石粮食赈济饥民后,他亲自办理运粮赈济之事,把赈济粮食尽数发到饥民家中,一时,大批流民高兴返乡,社会很快安定了下来。  

那时候,盐税还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可是因为官员层层贪污,不但朝廷没有收入,反而亏了几十万钱,这真叫皇帝头痛。皇帝又想起郑侨,就派他去管盐税。盐要流通全国,主要靠水运,郑侨上任后,一边惩治贪官,一边疏通河道,仅仅一年时间,运盐的河道就畅通无阻,盐税扭亏为盈,一下子为朝廷积累了三四百万银子。  

郑侨的能干与清廉,得到朝野的称赞,皇帝龙颜大悦,立即召郑侨入京,封为太子的老师,并为皇帝起草文书。郑侨饱读诗书,不但非常胜任太子老师的工作,为皇帝起草的诏书,也是字字珠玑,篇篇锦绣,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读他的文章。在皇帝身边任职期间,郑侨仍是一身正气,为人正直,对官场黑暗直言指斥,这使得他在朝中的威信如日中天。  

郑侨在朝以不欺事君,以无我议政而闻名,大节为世人所推崇,他的能干与清廉,得到朝野的一致称赞。乾道八年(1172年)任校书郎,旋转著作郎兼国史院实录院属官,并奉命以《左氏春秋》侍讲东宫,同时为皇帝起草文书。在皇帝身边任职期间,郑侨仍是一身正气,为人正直。有一次,孝宗要给一个进献美女给他的大臣升官提职,责令郑侨起草任命文书,郑侨认为该人无功又无德,不愿意为写他提拔诏书,好友规劝他不要和皇帝作对,但他仍不为所动。孝宗虽然有点生气,但由于敬重郑侨的正气和才华,又觉得自己有点理亏,只好作罢。  

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郑侨因耿直得罪权贵,备受排挤,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光宗准其再次外任,以显谟阁学士出任建宁知府,后又移知福州府和建康府。所至之处,均针对当地情况,或认真救荒,或疏请蠲赋、招商,为各地做了好事。  

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宁宗即位,郑侨被召为吏部尚书。庆元元年(1195年),又拜参知政事;庆元二年(1196年)正月进知枢密院事。庆元三年(1197年)正月,郑侨多次上疏请退,遂以资政殿大学士再次出任福州知府,辞行时再次向宁宗进言:“平国论而无偏听,严边防而无轻信。”后来宁宗要其出任建康知府,他坚辞不赴,遂以原官提举洞霄宫。  

image.png

皇帝赐给郑侨的“文章初祖”和“状元宰辅”牌匾  

使金不辱命  

郑侨一生为官忠直,刚正不阿,孝宗、光宗、宁宗三位皇帝都十分器重他。他一贯坚守法度,竭力维护国家尊严,坚守民族气节。在南宋朝廷为高宗举行国丧期间,金国派专使前来吊祭。金使傲慢无礼,不遵汉俗,在吊唁期间竟穿吉服。郑侨对此行径难于容忍,奏言孝宗,请加责问。孝宗劝曰:“夷狄,禽兽。何足与争!”郑侨始终坚持维护国家尊严、民族气节,对金国吊祭住的宾馆,迎宾车马的马鞍、车帷缛垫的喜庆颜色一律撤下,均以青色装饰换之,并命令迎宾官员训斥金使的非礼行径。又亲自抄录前朝丧礼典制,义正词严地向金使出示,金国吊祭使不得不为之屈服,唯唯诺诺地表示愿意遵守大宋法度。  

淳熙十五年(1188),时任中书舍人的郑侨,奉旨出使金国。到达金国时,金世宗已重病在床,已经不能下床见郑侨使者了。郑侨将进入宫门向金主呈交国书时,金朝宣徽使传言:“金主风寒,未能视朝,令使人就东上阁门进书。”于是,十余名陪同郑侨的金国官员急忙进入东上阁门。此时,郑侨手持国书屹立不动,大声说道:“东上阁门,乃金国臣僚进表章之地。我等非贵国臣子,乃恭持宋朝皇帝国书而来,代表的是泱泱大宋,应当开迎外宾的西阁门进去才对。若由此递进,不若死守,以全职分。”金人知郑侨不可屈服,即密告金主病重,力劝郑侨通融一下。郑侨守志益坚,自早上一直站到中午,手捧国书严守于阁门前,不为动摇。见郑侨如此坚决,宣徽使复来传话,请宋使暂回宾馆。傍晚,金国宣徽使又遣官吏到宾馆。当时,正值郑侨正在挥毫画竹方毕,只见郑侨在画上飞笔草书《咏菜溪翠竹》,画上“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几个大字龙飞凤舞,苍劲有力。金国官吏看了心中很不是滋味,恫吓胁迫郑侨说:“皇帝书不进,何以得归?”郑侨愤然掷笔,大义凛然答曰:“大丈夫为国家计,宁折不弯。汝若用强,我微躯且不足顾,何归之云!”金人见软硬兼施,均无奏效,只得将宋使郑侨遣送归国。郑侨于归国途中,闻知金主病死消息,举国皆乱,再也无力侵宋,心下大安。郑侨在异国受到软硬兼施的威协时坚持民族气节,不辱使命,受到朝延的赞扬。光宗嘉奖,称赞曰:“卿守节不屈,举措得宜。”  

“出使金邦持劲节,匡扶宋室矢忠贞”是坐落在仙游菜溪岩下的郑侨祠堂的一幅对联,它所承载的郑侨出使金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是历史耸立在天下百姓心中的一座丰碑!坐落在菜溪岩的“浔阳书院”,教书的先生都把郑侨竭力维护国家尊严,坚守民族气节,一生忠君爱民当做学子道德修养的楷模。  

image.png

郑氏祠堂内的对联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