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海峡频道12月18日讯(翟风彩)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国家海洋文化建设。我们自古就有“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的海洋战略和“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海洋意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送王船”既是乡土文化也是重要的海洋文化,是凝聚两岸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重要纽带。
为传承和弘扬以“送王船”为核心的中华海洋传统文化,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纽带,12月14日至15日,主题为“人与海洋——厦门海洋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市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会议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承办。研讨会有近五十名来自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领导专家和来自马来西亚的专家学者参与,二十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分别就“海洋文化”和“送王船”两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研讨会专题开幕式由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叶细致主持。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原台南市文化协会理事长、安平文教基金会副董事长、台南市文献委员郑道聪上台致辞。
研究会由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叶细致作开场主持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认为,海洋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就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厦门港在中国明清时代就曾扮演过重要的历史角色,在这里召开海洋文化研讨会,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民俗学的理论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理论基础,“闽台送王船”等众多民俗文化项目也入选各级名录;送王船习俗,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活在闽南的闽南人和走向世界的闽南人所共同创造的人类文化事象,同时还是中国人生死观、宇宙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各位学者的深入探讨,一定能够加深我们对于送王船这一文化现象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对其更好的保护。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致辞
“闽南文化是台湾的主体文化,大部分台湾人都会讲会听闽南话;信仰、戏曲在其中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台湾很多人一生都努力想要做到三件事情,一是抬妈祖,二是送王(就是送王爷船),三是当一些重要协会/理事会的负责人(大炉脚主)。”原台南市文化协会理事长、安平文教基金会副董事长、台南市文献委员郑道聪在讲话中谈到闽南文化和台湾文化一脉相承。
研讨会期间,大家就“海洋文化”和“送王船”进行深刻探讨。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石奕龙和马来西亚亚太研究学会会长王琛发作学术主持
其中“海洋文化”主题环节,由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石奕龙和马来西亚亚太研究学会会长王琛发作学术主持。来自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组长陈耕、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涂志伟、集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夏敏、广西中医药大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邹德芳、原台南市文化协会理事长、安平文教基金会副董事长、台南市文献委员郑道聪、《上海城市管理》副主编、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副教授王明洲、厦门理工学院濒危非遗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芝凤、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部副主任蔡亚约等8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作《闽南海洋历史文化初探》《明代厦门湾、月港的海上贸易》《福建海洋文化史论》《海洋生态文化建设探析》《从安平海山馆谈清代海峡两岸的海防史事》《海洋节事活动与城市文化供给》《海洋节事活动与城市文化供给》《闽南人是开拓海洋最完美的实践者》等主题研讨。
大家就海洋文化,闽南海洋历史文化,闽南海洋历史文化的孕育、形成与发展,闽南海洋历史文化的内涵以及明晚期漳州月港、泉州安海港、厦门港的海上贸易中心的转移和古代民间和官方海洋文化行为,对近代洋务运动以后福建在海洋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同时从构建海洋生态文化的现实意义、海洋生态文化的建设内涵、构建海洋生态文化的措施以及清初台湾海防政策源起、清代水师班兵建立的会馆及相关文献、海山馆的历史及再利用等多方面进行深度探讨。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周长楫和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蔡欣欣作学术主持
“送王船”主题研讨由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周长楫和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蔡欣欣作学术主持,来自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石奕龙、马来西亚亚太研究学会会长王琛发、台中教育大学副教授、台湾无形文化资产评议委员林茂贤、台湾民俗专家、原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春荣、马来西亚送王船保护传承单位勇全殿秘书长、孙佘池总会秘书长苏汶财、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陈业诗、厦门市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蔡少谦、台湾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陈静宽、台湾台南市文化协会秘书长周芷如、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黄锡源、漳州进发宫理事、闽南传统彩绘技艺传承人陈文滨等11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作《闽南人的王船祭与王爷信仰》、《南洋华人与闽南王爷信仰的若干思考》《台湾重要民俗文化资产之王爷信仰与祭仪》《王船与王爷:福建与台湾的交流》《马来西亚送王舡的历史沿革——以马六甲勇全殿送王舡为视角》《“送王船”当代意义的再认识:以闽南为出发点的讨论》《王爷信仰在地化适应性演变的探讨——以海沧钟山水美宫为例》《王爷信仰展示与搜藏的当代社会意义》《送王交陪在两岸之间——以厦门海沧钟山水美宫与台南安定苏厝长兴宫交流为例》《送王船---海洋文化的承载体“王船”所保留的福船元素》《漳州九龙江进发宫-水居结社时代的文化遗珠》等主题对“送王船”进行了探讨发言。
大家就王船祭的主要特征、王爷的来历,王爷信仰的“本色”传承与南洋播迁、诸府庙祀的“本土”历史与现实意义、信仰精神的“本境”经验与日常延续和马来西亚马六甲勇全殿送王船的情况,马来西亚送王船的历史起点、历史记忆与解读、建设和发展以及结合前人对“送王船”仪式的考察,对“王船仪式”由闽南向外传播的历程,着重对“王船仪式”的研究取向进行梳理。并就“王船仪式”的实践进行重新解读,以获得对“王船仪式”当代意义的深入认知等多项内容进行热烈研讨。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陈耕
最后,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陈耕对两场研讨会做了学术小结。他认为研讨会取得了很好的学术成果,提出了比较明晰的海洋文化、闽南海洋文化、闽南海洋历史文化的概念。会议取得了两个重要的共识:一是对海洋文化从兴趣关注转到学术关注。多篇论文都讲到研究海洋文化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认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0%,西方发达国家所占的比例从曾经的将近90%降到60%。世界经济呈现出东西平衡、南北平等的趋势,标志着以西方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正在结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全球化新时代已经开启。而世界GDP的80%产生于沿海一百公里地带,我们必须在这个世界潮流中来思考我们的海洋文化研究,当然我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仅仅是开始。
二是所有的论文无论是海洋文化还是送王船专题,都关注海洋的历史、送王船的历史。我们要以长时段、全局性、动态性的历史思维来关注海洋文化、送王船文化的历史。送王船一直在演变,从未静止过。比如这次看到的海沧钟山送王船,从2010、2013、2016到2019,每一次都有所不同。民间的文化充满了日新月异的创造,呈现出人民无限的文化创造力。我们不能拿历史的鞋样,来限制人民创造的步伐。会上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关于送王船、王爷文化,包括历史、源流、播传、仪式仪规等,正是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开启了我们的思路,在思想交锋中推动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我们研究历史、民间文化、民间信仰,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汲取历史的智慧、人民的智慧,推动今天的创新和创造,更好的走向未来。
“人与海洋”厦门海洋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