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海峡频道1月4日讯(周晓磊 刘媛)泉州进入“两会”时间,大会期间,泉州市政协常委、台盟泉州市委员会专职主委苏耿聪做客中国网海峡频道“两会访谈间”,围绕“打造台湾人才创新创业创造优良环境”主题,展开探讨。
“泉州市处在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作答‘三个时代命题’、全面推进‘五个泉州’建设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泉州市政协常委苏耿聪说。
近年来,泉州市结合人才“港湾计划”的实施,不断加强泉台人才交流合作,完善台湾人才政策,优化台湾人才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吸引了包括200多位省级台湾人才、30多位“港湾计划”高层次人才在内的一批台湾人才,台商投资区、晋江、安溪等台湾人才集聚新高地初具雏形。
但在苏耿聪看来,对标“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等新要求,泉州市尚存在台湾人才引进渠道过于单一、培养和使用不够科学、缺乏同行交流平台、金融支持获得难、“同等待遇”落实不够到位等问题。
他在调研中发现,台湾人才对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生活服务有后顾之忧,对生活环境的改善期望值较高。
中国网海峡频道“两会访谈间”对话苏耿聪——
中国网海峡频道:您觉得在与时俱进的环境下,应当如何把更加重视台湾人才工作落到实处?
苏耿聪: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到泉州市人才工作中,对台湾人才一视同仁、关爱有加,着力打造台湾人才登陆的第一家园。建立市领导联系服务台湾高层次人才制度,密切思想联系,加强感情交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加大部门重视力度,加强协作配合,明确职责分工,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工作链条,打好台湾人才工作“组合拳”。
中国网海峡频道:在打造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品牌这方面,有哪些工作是接下来必不可少的?
苏耿聪: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揽子”服务,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建设专业化、精细化的人才服务团队,为高层次人才配备“一对一”服务专员,推行代办服务,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借助“互联网+人才服务”新思维、新技术,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联动服务、便捷高效的人才服务模式。学习昆明、苏州高新区等地经验,在泉州市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导入ISO管理体系,通过ISO9001服务质量标准认证,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质量管理,提升人才服务的良好品牌形象。
中国网海峡频道:说到多渠道精准引才聚才,泉州对台有独特优势,您认为该如何运用?
苏耿聪:充分发挥泉州市对台渊源深厚的独特优势,经贸、科技、宗亲、文化“多管齐下”,“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力加强宣传引导,吸引更多台湾人才来泉创新创业创造。通过“以台引台”“以才引才”打造“引才口碑”,吸纳台湾人才担任引才顾问,加强与台湾名牌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知名人力资源机构的双向对接。注重以产业引才聚才,聚焦精密机械、半导体集成电路、光电信息、健康医疗、文化创意、精致农业等台湾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步部署、推进泉台产业、人才融合发展。借鉴厦门建立台湾人才项目联合评审机制的做法,为台湾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落户泉州提供便利。
中国网海峡频道:留住人才,离不开优化人才生态,您对此有哪些建议?
苏耿聪: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引进台湾等地的高端人才中介、人力资源银行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支持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后补助”等方式扶持人才服务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台湾人才专属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基地和重点实验室,推动台湾人才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实现人才创新价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成立台湾人才社团组织,建设台湾人才之家,打造台湾人才工作生活社区,为台湾人才提供交流互动平台,促进两岸人才交流合作、融合发展。
中国网海峡频道:在落细落实惠台政策措施上,您觉得有哪些方面可进一步推进?
苏耿聪:针对台湾人才在职称评定、信用贷款、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落实“同等待遇”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逐项深入分析原因,积极采取措施攻坚克难,推进政策措施尽早兑现,帮助台湾人才免除后顾之忧。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双语国际学校、台资医院,引进台湾医策会医院评鉴体系,满足台湾高层次人才的生活需求。支持台湾人才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业务相关培训和在大陆提升学历学位,参与各类评先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