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7 星期日

产值破百亿!福建这个县城,十个有七个都在做这事

来源:海峡都市报 编辑:黄芷晴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宁德古田县人工栽培食用菌。到2007年,古田县成为“食用菌之都”。如今全县有约70%的人口(30余万人)  从事食用菌产销及相关产业,开发生产食用菌品种达37种,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走出了一条县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记者奔赴宁德古田县,去寻找那些“菌都先锋”的故事……  

姚淑先:耄耋老者的“银耳传奇”  

在古田,姚淑先是食用菌领域的一个传奇。  

如今86岁的姚淑先回忆那段研发经历时说,“银耳的培育要求极高,我们的目标就是用什么技术、什么原料、方法栽培银耳,产量最高周期最短。那段时间,很多朋友、亲戚都劝我不要做了,但我已经看到曙光:在玻璃瓶里子实体已长出来了,我认为这项技术一定能成功。”  

经过长达10年,900多次的试验,姚淑先运用玻璃瓶栽培银耳获得成功,当时《光明日报》发了报道:《姚淑先探索到银耳高产科学途径》。姚淑先的瓶栽银耳不仅朵形大,而且产量是传统栽培法的15~20倍,生产周期更缩短了150天,于是很快在古田推广开来。  

image.png

姚淑先是古田食用菌传奇人物  

如今姚老仍奔走于古田、福州、深圳之间,他在深圳注册了食用菌公司,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一有空还给菇农们上课。姚淑先说,“对我来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哪怕到100岁,我还是在坚持。”  

古田食用菌协会会长刘世飞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在食用菌技术上取得突破,除了姚淑先,还有戴维浩、彭兆旺、翁赐和、王祥为、丁湖广、高益槐等,他们对食用菌生产技术和产业进行探索和开拓,让古田人走上产业致富之路。  

程德华:辛拉面里有古田蘑菇  

56岁的程德华如今经营着县里最大的食用菌外贸公司。“经过老一辈人的不断研发,古田食用菌已在国内驰名,我想做的是开拓国外市场。”老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涉足国外市场。1994年,程德华依托福州的对外贸易公司,将古田的香菇成功打入日本市场。 

image.png 

程德华“全副武装”在车间和工人一起挑拣蘑菇  

“日本人讲究细节,这得要求我们对产品的每个细节严格把关,不能砸了古田食用菌的牌子。”程德华带着海都君进入厂区,要进入生产车间,必须换上专业服装,也正因为程德华注重细节,被韩国农心株式会社供应商挑中,辛拉面料包中就有来自程德华加工的蘑菇。  

一天的生产接近尾声,工作人员还要对机器进行清洁。这一天加工的蘑菇已装箱,成品蘑菇的外包装箱上印着日文。程德华自豪地说,“在日本,大多涉及菌菇的企业,都知道我们公司,也知道我们产品来自中国福建古田县。”  

叶建洪:搬进山里养银耳  

在翠屏湖边大桥镇的山上,海都君见到了皮肤黝黑的叶建洪。40岁的叶建洪从小看着爷爷父亲种植食用菌,说不清是“他看着银耳长大,还是银耳看着他长大”,银耳就种在村前屋后。 

image.png 

叶建洪在他的菇房里观察就要长成的银耳  

20岁,叶建洪独自担起了家族银耳事业,银耳生长需要相对优质的环境,2010年,突发奇想的叶建洪把菇棚搬到了山上。“那时山上没水没电更没有路,第一年投入了10多万元做基础建设。”父亲极力反对,叶建洪坚持自己的想法:“我相信人们对食材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无公害一定是方向。”  

执著的叶建洪一头扎进山里,熬过艰难的创业期后,第二年他的无公害银耳种植大获成功,一斤售价能比普通银耳高出5元。  

住在山里的叶建洪每天要在菇房转悠三四趟,“银耳很娇贵,高温高湿,三四个小时可能就全军覆没,虽有了自动化设备,但还是要有专业人员管理。”再过几天,这批银耳就要长成,叶建洪细致观察银耳的大小、朵形,他要做的就是让银耳品质更优,产量更大。  

2018年,央视摄制组来到古田拍公益宣传片,叶建洪一家上了镜,他成了网红。叶建洪去年底还得到了政府扶持,打造了个产地电商项目,“这个月营业额做到了100多万。现在包装车间不够用,山上还计划着扩建。”叶建洪眼睛都亮了。  

吴炳辉:寻找古田版“李佳琦”  

叶建洪的手机响起,来电话的人叫吴炳辉。年前,他向叶建洪预订了一批实验银耳,来电是询问银耳的情况。吴炳辉,80后,如今已经是古田食用菌协会副会长、电商分会会长、古田县大学生创业协会副会长。  

吴炳辉大专学的是古建筑保护与修缮,2007年过年,父亲让他留在老家。吴家在古田专做食用菌销售,是最早一拨做进出口贸易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了吴家的生意。年轻的吴炳辉,总想玩些与父辈们不一样的花样,“2008、2009年是电商的发展黄金期,古田有完整的食用菌供应链和生产能力,很快就把电商路子铺开。”  

2010年他在网络平台上开网店,开拓线上线下,2012年吴炳辉在淘宝南北干货类排名挤入前十位。吴炳辉还带动了身边的小伙伴们,2009年古田电商不过十几家,到2012年发展到四五百家。  

image.png

“接着迎来了最惨烈的价格战,卖一份银耳,利润只有2元钱。从2015、2016年开始,我们从线上回归线下,做食用菌供应链的管理。我们首先要知道终端的消费者和中央厨房的需求,再反推给生产端,各环节都必须按订单生产。”  

如今,吴炳辉和他的小伙伴们讨论最多的是李佳琦、李子柒,2020年他要成立自己的抖音团队,打造最接地气的网红菇农“银耳姐”或“香菇哥”。吴炳辉说,“如今阵地已经转移到社群交易平台,打个比方,要拿银耳和海底捞谈合作,可以把抖音给人家看,银耳还可以这么吃。”  

姚丽云:  女博士回乡,给菌菇更多可能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毕业的古田姑娘姚丽云,原先设定的人生是在高校里安逸地教书,但一切从2013年起有了改变:她决定回乡卖食用菌。  

image.png

姚丽云研发的“捧在手里的银耳”成为合福高铁首发纪念品  

姚丽云的父亲姚锦土是当地食用菌行业的领军人物,姚丽云的回归让父亲的技术和她的电子商务经验有了一次碰撞。姚丽云加入父亲和朋友共同创立的公司,七个月后,正式接管公司。 

image.png 

姚丽云与父亲姚锦土  

姚丽云想做的并非传统概念中的销售,她研发的第一款产品是能捧在手上看着生长的“盆栽”银耳,因其外观极似身穿太空服的可爱小人,姚丽云命名为“诺蓓耳太空舱活鲜银耳”。这种银耳有较高观赏价值,这一年姚丽云带着这款可爱的银耳参加了“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小可爱果然吸睛无数,成为合福高铁首发纪念品。 

image.png 

“诺蓓耳”与“诺贝尔”谐音,姚丽云希望能超越传统观念,从科研等高度,对食用菌重新定位,赋予其更高内涵与价值。“除了坚持挖掘粗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外,与银耳深加工企业合作开发诸如速泡银耳、银耳糕点甚至银耳面膜这些符合年轻人快速消费需求是一种方向。今年4月我们会上新项目,像做茶文化、酒文化一样,我们来打造菌菇文化。”  

姚丽云没有后悔她的选择,“当老师也许生活平静如水,但我更喜欢如今充满激情、挑战,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生活。”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