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23日讯(林赛贞)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五周年媒体见面会在福州召开。五年来,福建自贸试验区从对外贸易、金融服务、创新制度、对台合作等多领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现场,挂牌五周年“图说风采展”对市民免费开放,通过一张张图片诉说着福建自贸区挂牌以来的精彩硕果和丰收喜悦。
据福建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挂牌五周年来取得成果卓著,累计新增企业9.4万户、注册资本2.1万亿元,是挂牌前历年总和的6.1倍和9.3倍。税收年均增长45.4%,高于全省41个百分点。进出口年均增长12.8%,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
福建自贸试验区深化方案13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92%。累计推出15批410项创新举措,全国首创占38.3%。在全国复制推广的72项试点经验中,福建自贸区报送28项,占39%,走在全国前列。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文在全国学习借鉴的“最佳实践案例”中,福建报送6个,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中最多。同时,有156项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12项科技创新成果在省内推广。
创新模式,做大做强重大平台
自2017年4月21日挂牌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先后出台16个重点平台建设方案有力促进物联网、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跨境电商、进口酒等重点平台做大流量,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目前,中欧班列开通至欧洲、中亚及俄罗斯的三条国际货运干线,主要通达12个国家和34个城市,通过海铁联运实现台湾地区、东南亚国家货物与欧洲、中亚的对接,累计发运706列。“丝路海运”正式开行,开通海丝航线60条,覆盖27个国家57个港口,累计开行2100个航次,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80万标箱。
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福建自贸试验区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推出了“不见面”审批、互联网招商等大胆举措,有效稳外贸稳外资。2020年第一季度,福建自贸试验区不仅没受疫情影响,实际利用外资反增长117.9%;企业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增长7.7倍;中欧(厦门)班列累计发运班次增长153%、
创新机制,便捷跨境贸易服务
福建自贸试验区独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机制,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联通43个部门,服务企业6万多家,日单证处理破100万票,货物进出口时间从4个小时减少至5~10分钟,船舶进出境从36个小时减至2.5小时,每年可为企业节省开支300多亿元。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最短4个小时即可完成授信审批等线上金融业务流程。
目前,国际单一窗口入选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单一窗口信用保险服务等模式先后被复制推广到全国。在金融服务机制领域,持续完善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体系,区内持牌金融机构163家,类金融机构近9600家。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向境外借款、发债等方式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至2019年底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业务4942亿元。加快外汇改革步伐,丰富金融产品,推出银税互动、关数E、关税保证保险、同业联合担保等举措,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开放政策,深化两岸交流合作
福建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对台优势,电信、旅游、建筑、金融等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先后引进台资独资演艺经纪公司、两岸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等一批首创性台资项目。至2020年3月,累计新增台资企业2520家,合同台资67.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同期40.9%、43.4%。
开辟“平潭—高雄”“马尾—马祖—台北”等多条新航线,启用两岸检验检疫电子证书互换与核查系统。设立“两岸通”“台胞台企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平台,台胞参加社保、购房、购票等享受同等待遇。完成134大项(268小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比对,全省直接采认台湾居民20个工种职业资格、52项台湾职业职称。设立13个台湾青年“三创”基地,累计吸引台企 610多家、台胞2500人入驻。
推动交流,加强“一带一路”
据介绍,福建自贸试验区自成立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自贸试验区特别是福建自贸试验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一带一路”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福建自贸试验区,先后支持举办自贸区“一带一路”远洋渔业论坛、国际渔业博览会等展会。建立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和“走出去”服务联盟,推进印尼不锈钢一体化冶炼、马来西亚燕窝产业园等一批大型项目。对外人文交流频繁,厦门获批部分国家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依托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开展东南亚中国图书巡回展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