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星期四

旅菲侨胞与福建抗疫医疗专家组携手战“疫”的故事

来源:东南网 编辑:黄芷晴

张爱丽(右三)担任福建医疗专家组的随行翻译。(受访者供图)

像流水线一样服务 

——旅菲侨胞与福建抗疫医疗专家组携手战“疫”的故事 

菲律宾当地时间19日14时30分,由国家卫健委组建、福建省选派的中国政府赴菲律宾抗疫医疗专家组圆满完成任务启程回国。在菲期间,如何让专家在线看诊更加高效?患者的筛查、导诊怎么进行?在当地交流形成的大量珍贵文本资料谁来翻译?专家组的衣食住行如何保障?……旅菲侨胞主动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为福建来的专家贴心服务。

贴心暖服务

福建土方的甲鱼乌鸡汤、老鸭汤、炒米粉……在菲期间,忙碌了一整天的专家组一回到酒店,就可以吃上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这一切除了厨师们的精心烹饪外,还有忙前忙后的后勤保障组总督导、菲华各界联合会主席杨华鸿的功劳。

“专家组的行程很满,每天都是连轴转,加上这里天气炎热,营养一定要跟上。”杨华鸿说,现在菲律宾物资供应偏紧,所有的食材都是由专人每天开车往返两小时到市郊去采购。后勤保障组的餐饮负责人王珊珊为了给专家们煲高丽瘦肉汤,经常早上5点去排队,回来再煲上4个小时,晚上亲自送到专家组驻地。为了让专家吃好喝好,她还和同伴天天研究菜谱,基本不重样。开饭时间,专家们都忍不住在微信群里惊呼“太好吃了,饭盒层层叠叠,装得像个藏宝盒”。

在专家组下榻的酒店,后勤保障组开设了一个临时小超市。从水果到调味酱,从胶带到电池,从消毒酒精到手套,各种生活、办公、防护用品一应俱全,后勤组还派专人24小时服务。

负责交通车辆服务的黄福安、杨嘉靖、杨国微每天除了确保专家组出行便利外,还负责一日三餐的配送及物资补给任务。几部车随时待命,随叫随到。

“从上个月开始,马尼拉就实行‘封城’,商场大都关门,物资匮乏,这次后勤工作最大的挑战就是采购。”负责后勤采购的洪珊谊告诉记者,因为餐厅和酒店不在同一处,专家组的每日三餐都由专人负责配送。由于担心快餐盒不卫生,后勤组决定给专家每人准备2个饭盒。经营日用品的洪珊谊于是就从自己那儿拿来了几十个。一模一样的饭盒如何辨认?泉州同乡许明哲马上送来了几十个能写上名字的吊牌,让专家们的饭盒有了“身份证”。

疫情防控期间,尽管困难重重,但旅菲侨胞全力保障专家组的感人故事几乎天天在上演:拖鞋没处买,做批发生意的张伍星马上送过来;专家组的视频会议缺个三脚架,施世荣半小时送到现场;酒店里的洗衣机,是菲华各界副主席施纯程从办公室搬来的;煲汤的炖罐是杨华鸿家里抱来的;微波炉是洪珊谊家的……旅菲侨胞的齐心协力,让专家们没了后顾之忧。

福建医疗专家组与志愿者服务队后勤保障组合影。(受访者供图)

挑战高难度

这次专家组到菲律宾不仅带去了大量医疗物资,还包括丰富的抗疫经验和文献。同时,专家们因地制宜形成了大量及时适用的珍贵文本资料,而这些资料的翻译同样也是一个大工程。

因抗疫工作特殊,医疗翻译组志愿者的招募要求较高,得满足“中英文双语医疗/护士专业”条件,中国驻菲大使馆就在众多应征者中筛选了以在菲中国教师、中国留学生为主,符合专业条件的志愿者。

出身中医世家、现为《菲律宾信息报》副主编的张爱丽是第一个给大使馆写“请战书”的翻译志愿者。她告诉记者,自己其实也曾经害怕过,但看到专家组援菲的消息后,她立刻剪掉了一头长发报名参加,“家乡抗疫的成功,中国专家的专业和高水平给了我信心”。

在这次翻译志愿者团队中,有近10人来自“爱+慈善”微信群。这是菲律宾疫情暴发初期,由当地华人华侨自发成立的互助微信群。来自山西的孙艳孙虎姐弟俩是微信群主,而孙艳也是此次专家组志愿服务队的主要负责人。她告诉记者,参与捐助的华人华侨在微信群里有400多人。在菲学牙医的21岁姑娘王曦琳不仅自己入群,还介绍了30多个中国留学生加入,其中,近20人经过筛选成为这次志愿者福建团队翻译组和导诊组的主力。

来自厦门的丁曼真在菲律宾德拉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4月12日,她接到翻译任务,尽管第二天她要参加一场重要考试,但为了给专家留足审核时间,她从晚上7点一直忙到翌日凌晨3点,其间几易其稿,反复校对,连夜把资料翻译出来。

“这次翻译的难点,在于有大量有关新冠肺炎的医疗专业术语需要查阅各种文献来进行分析对比,从中选出最合适的译法。比如光是‘方舱医院’,我们就查到了五六种译法,几经核查比较才最终确定。”在菲律宾做学术研究的海南大学教师饶颖芝说,她通过网络组建了由20多个学生组成的海南大学援菲医疗翻译志愿者团队,已先后翻译了《方舱医院患者手册(第三版)》《方舱医院工作手册(第三版)》《新冠肺炎血浆治疗方案(试行第一版)》等抗疫资料,成为菲律宾抗疫的重要参考文献。

24小时热线

您的体温多少?是否有咽痛、干咳等症状?请问您发病前14天是否与新冠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有没有与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接触?有没有其他家人生病?您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4月初以来,德拉萨健康科学医学院的中国留学生董桢桢和伙伴们每天都守在电话、电脑旁,处理各类咨询。

这是菲律宾华社抗疫委员会成立的志愿接诊组,成员多是在菲的中国留学生,24小时分组接听来电咨询。详细记录病症后,他们会帮助患者与当地医院和专家组对接。董桢桢告诉记者,大多数咨询者并没有患新冠肺炎,但普遍感到紧张、焦虑,有的甚至乱吃药。经过专家问诊后,不但大大安抚了他们的情绪,还减少了他们盲目到医院感染的风险。对于需要救治的患者,接诊组会设法帮助他们对接当地医院尽快就诊。

接诊组大量的接诊记录、数据整理,给统计工作也带来较大挑战。经过菲律宾国父大学的王科多次改良,终于设计出新的优化标准数据格式。每天早上9点之前,他都及时整理出前一天的接诊数据以及当日候诊名单并制成表格,让人一目了然,极大地提升了专家组的工作效率。

负责接诊组协调工作的是已有7个月身孕的廖海梅。她告诉记者,面对处于恐慌状态的众多咨询者和患者,志愿者的压力可想而知。他们24小时排班不间断工作,直面问诊者的不安和焦虑,分担求助人的恐慌和忧伤。“有的志愿者第二天还有课,晚上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孙艳告诉记者,未来,他们还将进驻菲律宾医院,作为接诊组向医院的实地延伸,帮助侨胞病患对接当地医院,并提供现场导诊服务。(记者 陈梦婕)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