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海峡频道5月26日讯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别于5月22日、5月21日在北京开幕。福建杰出代表、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徐里出席本次两会,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声音。
徐里提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已成为做好扶贫工作的共识。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们下大力气改善贫困地区物质条件,路通了,房建了,通信发达了,而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缺乏却显得更为突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文化扶贫手段单一,功用发挥有限等问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规划,更好地服务于整体扶贫工作全局。
当前,国际文化版图已发生深刻变化,各国文化交流的频次、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强,交流方式、方法更加多元、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当代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与传播力,业已成为当代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如何提升当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质量,在相同的国际语境下如何提升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历史转变,值得深思与认真规划。鉴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文化战略智库建设
现在国家相关机构、社会团体等,对中国当代文化的整体发展依然缺少一个战略性思考,缺一个顶层设计。各种对外文化活动不可谓不多,但牵头部门多而杂,组织松散,多是短期、应景活动,缺乏长期战略思考和细致规划。建议尽快成立一个由相关的政府机构、文化机构、专家学者组成的国家文化智库,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走进去,给方案、定措施、出路径、列时间表。为国家文化走出去做一个整体规划,做一个10年、20年、50年的规划。特别是集中力量在国际重大文化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平台上,统筹各方力量,精心组织规划,形成合力,把真正代表当代中华文化发展成就,展示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成果展示出来,传播出去。文化交流项目要考虑国际语境问题,不能迎合,要切实提高文化交流的有效性。
同时,加强文化扶贫的组织领导,提升文化部门在扶贫工作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中的重要性。从横向看,明确主导部门,完善跨部门协同协作的工作机制,整合政策和资源,形成合力。从纵向看,要形成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动、分工负责、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成立一个由相关的政府机构、文化机构、专家学者组成的国家文化智库。
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建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针对当地文化产业特色资源制定规划,精心进行专业指导,解决项目顶层设计问题。比如形成有特色的农民画产业基地和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就是实施文化惠民扶贫的重要手段,也是精准扶贫在方式、方法上的一大创新。它有利于发挥文化的力量,让困难群众搭上致富奔小康的快车。
大力倡扬农民画、民间工艺美术,建立多个有特色的农民画产业基地和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基地,既能原汁原味保留不同区域的传统文化特色,同时能有效引导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建议文化主管部门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让文化扶贫、文化惠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新农村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走进主流场馆,走近主流群体
建议文化主管部门,对外文化交流机构,抓住组织重大纪念活动、重要国际会议、重要国际论坛等有利时机,利用国际重大赛事、艺术节、国际影视展等相关活动,深化议题设置,开展人文交流。特别是注重交流质量,戏剧表演,音乐晚会,美术摄影展览一定要进入当地主流重要场馆展示、演出,并且不断创新对外交流的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接受心理,以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吸引更多当地主流群体的目光与关注。同时,积极加强与当地主流媒体的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留学生、华人社团、华文媒体、驻外新闻出版影视机构作用,切实增强活动的传播力和辐射范围。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文化扶贫梯队建设。着重解决贫困地区文化人才短缺问题,积极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者专业培训项目,完善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培养的大学生返乡工作激励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发挥公益文化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优势,为文化扶贫贡献更大力量。
同时,建议文化相关主管部门,通过组织海外研修培训,留学人才有效激励引导等方式,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对外文化交流人才队伍,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策展与艺术经纪团队。同时,立足全国高校、社科机构,借助民间智库研究力量,建设一批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基地。加强翻译人才特别是中译外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翻译家队伍,加强与外国翻译机构合作,吸引更多优秀外国翻译人才参与中国话语译介,确保中华文化准确、生动、鲜活地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