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十三五”期间,从探月、“北斗”再上层楼,到高铁、5G日新月异,从量子、干细胞研究深入“无人区”,到疫情防控得到有力支撑……创新的脉动,随处可以感知。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抢占社会发展前列,就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关键。如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没有谁是局外人,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厚植创新思维,在自己服务“一亩三分地”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功。
要打破认识误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认识是实践的前提。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总认为创新离自己很遥远,单纯地认为,创新是企业的事,是专家人才的事,直接影响到创新的主动性。其实不然,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需要推陈出新,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进一步改进,方能取得更大成效,这是发展的规律。如果党员干部始终抱着“守旧”思想,就很难满足人民群众的新向往、新需要,降低群众的满意度。
要苦练干事本领。创新不是单凭脑子胡思乱想,而是建立在对业务相当熟练、对理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广大干部来讲,练好本领,把基础服务工作干好,才能奠定创新的基础。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尤其要及时了解业务上最新的理念、模式、做法,在业务素养上保持与时俱进,同时要勤于实践,在工作中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迫感,增强“想创新”的思想自觉,始终把业务创新牢记于心。
要坚持永不懈怠。要知道,创新之路异常艰辛,而且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要求广大干部必须要沉下心来,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善于运用新思维解决问题,同时结合实情认真反思、不断改进,持之以恒、矢志不渝,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之法,提升为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创新成功不会轻轻松松,但也并非不可能,只要坚定了创新的方向,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作者:刘正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