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对于久居都市的城里人来说,在这个季节去周边农田感受秋收的喜悦,放松心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过去的一周,不少年轻人把去永泰的乡村看“晒秋”,列为秋游榜单的首选。在美丽的永泰梧桐镇白杜村,稻田、彩绘和网红民宿融为一体,恍惚间令人感觉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而在嵩口镇的龙湘村,带着不同色彩的甘蔗、水稻、花生田,犹如大自然的“调色板”,衬托着百年古厝。据海都记者了解,今年永泰县全县7095亩水稻功能区的抛荒地,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整治,并形成三种成功整治抛荒的“永泰模式”,目前这些抛荒地已全部完成治理,治荒率达100%。
线下游客如云 线上农产品热销
“来永泰看晒秋吧!”
十月中旬开始,不少市民的朋友圈里,各种永泰农产品晒秋的镜头刷屏了。永泰梧桐镇白杜村,将过去破败不堪的牛棚,改造成了“千寻白杜”网红民宿,在民宿的二层天台上,可以俯瞰整个村庄。水稻、荷塘、远山、蓝天……充满农庄秋收喜悦的画卷,尽收眼底。民宿老板告诉记者,这里一间标间价格四五百元,不比城里的民宿低,但来自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的游客自驾来打卡,就是为了寻找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过去的一年,该村将近40亩种植果树的耕地,变回种植水稻,才确保了这一效果。
“我们的农产品有线上直播,客户吃得也放心。稻谷售价每斤10元以上,高山蔬菜售价也高于市场价格。”返乡创业青年陈怡飞是永泰县硕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今年,他通过土地互换、土地租赁、反包倒租”、土地折价入股等方式流转抛荒耕地100多亩进行集中整治。
小陈告诉海都记者,合作社对抛荒地的复耕复种采用绿色标准。比如在抛荒耕地上一般是种植水稻,对不适宜种稻的地块,则要结合高海拔山区,气候特点种植晚熟高山蔬菜。
为了确保水稻和蔬菜的销售,小陈还通过物联网线上展示、现场实地参观等方式,向大客户和普通消费者展示种植水稻、蔬菜的全部过程。当客户得知农产品种植严格采用绿色标准后,纷纷提前下单。收获季到来前,小陈还带着合作社成员,对接企业集中采购订单、商超批发,让村里的优质农产品,有了多条销路。
妙招整治抛荒 “永泰模式”见效
据海都记者了解,对于整治抛荒地,永泰县采取了7条措施,包括鼓励扩大早稻种植面积、鼓励扩大中晚稻种植面积、鼓励流转土地种植水稻、鼓励代耕代种抛荒地(含农村闲置地)用于种植粮食、鼓励工厂化育秧、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团队、加大耕地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永泰县通过一次性奖补的方式,鼓励种植的经营主体和农户;另一方面奖补科学、绿色种植方式。
比如农机社会化服务团队的奖补中,总农机具不少于15台(套)的,采购农机具中应包含微耕机、小型挖掘机、抽水机、抛秧机、收割机、机库等,购机总额及机库建设总费用不低于60万元,永泰县一次性补助企业20万元。
在七项奖补措施的基础上,已形成三种成功整治抛荒的“永泰模式”。一是山垄田流转模式,即通过引进农业招商项目、当地乡贤成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引进社会资本,结合农业产业项目发展,开展耕地抛荒治理。二是果园退林还耕模式。三是烂泥田整治复耕模式。专家表示,永泰县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为其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奠定夯实的基础。(海都记者 林丹 罗丹凌 石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