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6 星期日

宁德市生产加工小作坊开始转型“正规军”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辑:邱宏达

blob.png

中国网海峡11月19日讯(谢祥茂) 宁德市召开宁德市深化治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新闻通报会。宁德市市场监管局四级调研员卢刚对相关工作进行通报。

blob.png

宁德市市场监管局四级调研员卢刚

在《福建省食品安全条例》第118条对小作坊的定义作了明确界定,归纳起来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生产加工场所固定、独立,生产条件简单;二是从业人员少、生产设备少、食品产量少;三是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于当地传统、低风险食品,且与食品现场制售有所区分等。作为普遍存在并且由来已久的生产方式,小作坊一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传承着中国民间的历史,承载着独特的传统工艺,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价格便宜的地方特色食品、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饮食需求,又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促进从业人员增产增收和落实“六保”任务中的“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小作坊生产环境简陋、卫生环境脏乱、经营理念落后甚至无证经营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导致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对小作坊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低但是依赖度却很高,这一直在考验着百姓的餐桌安全,也给市场监管部门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了解开这道困扰已久的难题,宁德市市场监管系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精准把握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着力点、关键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治理餐桌污染”七条措施,按照“既要管好,又要便民”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紧紧盯住薄弱环节,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监管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新方法。2019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小作坊三年综合治理,通过完善产品目录、强化过程监管、实行包装销售、实施示范创建等方式,对小作坊的生产加工环境、工艺流程、加工业态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调整。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全市小作坊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监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宁德市组织专家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应纳尽纳”的原则,调整充实了《全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允许生产加工食品目录(2020年版)》,今年2月份已经市政府批准公布实施,《目录》扩充了产品类别品种明细,扩大了目录实施区域,取消了前三批目录中对小作坊产品设置的销售区域限制条件,明确了产品定义、执行标准、基本生产工艺流程和检验项目,共收录16类31种62个传统、低风险食品,为传统地方特色食品办理“身份证”提供了基础保障。

周宁县市场监管部门从准备申证材料,填报申请书和制定各项制度记录入手,对作坊的流程、布局、设备等开展“手把手”现场指导。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帮助下,顺利领到了小作坊核准证,正式编入“正规军”。小作坊业主发自内心的说出了“顾客到店后,看到我们有证而且环境卫生,也愿意再次光顾。”这是对小作坊监管工作的一种实际认可。截止到今年10月底,宁德市调查摸底小作坊324家,普查建档率100%;共有114家小作坊新取得核准证书,同比增长40.7%;共抽检小作坊食品112批次,合格111批次,合格率为99.1%,较上年度提高1.4个百分点,食品安全状况稳中向好。

目前,宁德市255家持证小作坊包装销售率达95.5%,涵盖黄酒、米粉、湿面、豆制品等主要产品。

规范有序发展是保证小作坊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目前,我们正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按照管理规范、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标准要求,开展小作坊生产加工集中区建设,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小作坊和地方特色食品品牌,促成一批小作坊转型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