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海峡讯(谢祥茂) 宁德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046公里,均占全省1/3左右。在这片海域上,约60万人从事海上养殖、捕捞和销售,2019年全市渔业产量达100多万吨、产值250多亿元。2018年7月以来,宁德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为期两年的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截至目前,宁德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5.48亿元,清退及升级改造渔排140.2万口、贝藻类54.15万亩,清理海漂垃圾10.6万吨、泡沫浮球538万个。整治成效得到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中国工程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给绿水青山满意的答卷”被国家审计署确定为生态审计典型案例。
霞浦镇下浒镇海域
为了给绿水青山满意的答卷,2年来宁德市海洋渔业局成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整治指挥部,将公、检、法机关及驻宁海军部队一并纳入指挥部,主要领导每月召开1次现场会,经常性深入实地督查,分管领导每周召开1次协调会,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同时,市里明确将整治工作纳入干部一线跟踪考察和容错纠错范畴,使全市2400多名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整治工作。沿海县(市、区)、乡镇也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形成市、县、乡、村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良好格局。其次,重新编制颁布市、县两级《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将全市海域划分为禁养区、养殖区和限养区,有效解决了“哪里可以养、养什么、养多少、怎么养”的问题。颁布实施《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办法》《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出台升级改造实施方案、专项资金管理、塑胶产品质量控制、市场竞争行为规范等80多份文件,确保各项整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终,以县为单位组织开展“千人作战”和“百日攻坚”行动,并协调开展县际海域联合整治,连片成规模推进,实现了256万亩禁养区内的养殖设施全部清退。陆上,通过开展联合执法、全面摸排,依法查封关停62家非环保海上养殖设施生产企业,并24小时从严查控外地流入的非环保养殖设施,实现了本地生产完全禁止、外地流入属地管控、新增下水有效杜绝。宁德市进行海洋环境整治后,通过多措并举升级改造聚焦“规范养”和健全机制巩固成效突出“长效管”。
蕉城区白基湾海域
聚焦“规范养”,多措并举升级改造。一是依法用海严准入。按照“海域所有权属于国家、审批权归于政府、使用权赋予各村、承包权授予养殖户(企业)”的原则,加快推进条件成熟、符合用海规划的海域使用权和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发放,在短时间内打破长期以来村前海域“谁占有谁使用”的格局,强化群众依法用海、持证养殖的观念。二是创新模式优服务。针对养殖设施技术规范标准空白问题,摸索编制了全国首个港湾塑胶养殖设施工程技术规范,并专门成立宁德市塑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对浮球、踏板及管材等开展389批次的监督抽查,切实保障塑胶养殖设施整体质量。三是大胆探索促转型。积极推动打造万亩连片示范区,通过示范引领、分片推进,目前全市已形成10个万亩连片示范区。同时积极推广深水大网箱养殖、“海上田园”综合体、“渔业+”等模式,推动旅游、娱乐与生态渔业有机融合,努力走出一条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路子。
福安市宁海海域
突出“长效管”,健全机制巩固成效。一是常态巡查,露头就打。研究出台《宁德市海上养殖综合整治长效管控制度》,建立县级“日巡查”与市级“周巡查”无缝对接机制,对三都澳和沙埕港开展4174次海上巡查,发现违规养殖,及时通报、及时清理、及时反馈,形成密集压茬巡查整改态势,做到露头就打、下水即清。二是军地合作,多方监督。实行军地联合监督,海事、港口部门分别负责港口水域、航道、锚地的监督检查和日常管控,海军部队负责做好已整治的军事用海区域的维护巩固,海洋渔业部门负责牵头组织海事、港口、海军部队及沿海县(市、区),定时派船派员到指定区域巡查,实现不间断监督。三是网格管理,夯实责任。按照沿海县、乡、村三级海域界线,划定海上管控责任网格,确定网格长和网格员,并通过在沿海乡镇(街道)聘用信息员,设立市、县两级海上违规养殖举报中心等方式,实现监督多元化、零死角、无盲区。同时,以县为单位、以卫星影像图为基础、以调查登记的养殖信息为内容,建立海上养殖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养殖属性及空间信息“一张图”管理,进一步提升管控水平。
福鼎市白琳镇海域
近年来在宁德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下,宁德市海洋渔业局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方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型高效的现代渔业,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