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下浒镇海域
中国网海峡12月31日讯(谢祥茂) 霞浦县下浒镇的上澳海域,海天一色,碧波荡漾。56000口金黄色新型塑胶渔排和网箱整齐划一,1000多座红蓝相间的管理房排放有序,在集垂钓、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渔旅结合深水网箱示范区,渔船穿梭其间,惊起水鸟阵阵,海上一片繁荣景象。这个滨海的美丽小镇,今年还举办了自己的首届沙滩旅游嘉年华,海洋的魅力让前来的游客流连忘返......宁德市经历多年的清海整治,三都澳海域正在焕发新的生机,这里只是其中的一缕缩影。
宁德市拥有丰富的海域资源,拥有海岸线1046公里、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大陆岸线长度为福建省的三分之一,享有“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鲈鱼之乡”等美誉,而三都澳正是宁德市宝贵的海洋瑰宝。宁德市三都澳海域主要由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管辖,其澳口小腹大,拥有天然深水航道,50万吨巨轮可自由进出,不冻不淤、地质结构稳定,属于世界少有的良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将开发三都澳概括为闽东人民的“三大梦想”之一,也曾明确要求“要把三都澳规划好、开发好”。开发三都澳,承载着几代闽东人开发海洋、经略海洋、保护海洋的梦想。
宁德蕉城区秋竹海域
长治三都澳 立法为根本
海,因奔涌而隽永;梦,在追逐中升华。一代代宁德干部乘风破浪,向着发展的梦想扬帆起航。“开发三都澳”是历届宁德市委、市政府接续推进的重点工作。自2018年7月宁德市全力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清退海上禁养区渔业设施,拓宽海上航道,用新型材料替代破旧渔排和白色泡沫球,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许多做法和成功经验。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保护三都澳,2020年7月1日,《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福建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施行。这部《条例》为三都澳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将为环三都澳区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和高质量经济发展建立基础。
跋山亦涉水 笃行出真知
宁德市人大调研组多次进入三都澳海域内的乡镇和企业,和养殖业主沟通并了解他们的想法。不仅调研了三都澳海域沿线企业工业废水入海排污和三都澳斗帽海域综合整治情况,还进入生产企业了解塑胶渔排浮球生产和性能,针对海洋污染防治多方研讨交流。通过长期的调研,宁德市人大收获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和报告,最终立法颁布了《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
三都澳立法保护意义重大,宁德市人大希望《条例》的出台不仅能保护三都澳的生态环境,而且能为三都澳未来规划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例如,《条例》第三章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了“(宁德)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条件具备时,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海水动力条件和海底工程设施的有关情况,规划设置三都澳海域陆源污染物深海排污口,实行澳外离岸排放。”
依法护良港 绿色兴经济
福鼎市白琳镇海域
宁德市人大根据调研获悉的实际情况结合宁德市多年来开展三都澳海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经验,制定了诸多符合闽东特色的法规。《条例》中不仅划定养殖区、限制养殖区、禁止养殖区平衡可持续发展,还明确陆源、海源的污染防治权责,促进建立海陆联动、部门协作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突出《条例》对解决三都澳海域问题的针对性。今年,宁德市各部门根据《条例》赋予的权利和责任,依法护海,共同保护和开发三都澳,取得了诸多成效。
蕉城区白基湾海域
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在《条例》的制定中积极参与,就贡献了多年来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智慧。《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颁布的同时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配套制定出台升级改造实施方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塑胶产品质量控制守则、市场竞争行为规范等80多份文件,确保各项海域整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长期以来村前海域“谁占有谁使用”的格局在短时间内被打破。在《条例》普法的宣传中强化群众依法用海、持证养殖的观念。《条例》中明确划定的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后,
实行军地联合监督,海军部队负责做好已整治的军事设施海域的维护巩固,海洋渔与业部门负责牵头组织海事、港口、海军部队及沿海县(市、区),定时派船派员到指定区域巡查,实现不间断监督。2020年,三都澳和沙埕港海上巡查已达4174次。
福安市宁海海域
宁德市环境保护委员办公室持续进行宁德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专项整改,制定专项方案联动宁德市多个部门推进入海河流综合整治。今年以来,宁德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推进近岸海域陆源污染防治工作。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12条入海河流、32个入海排洪沟渠以及排涝站开展实地排查和水质监测,分类制定治理方案并开展整治。按照“查、测、溯、治”的要求,全面排查摸清入海河流、入海排污口和其他入海排口的底数,建立“一口一档”并逐步开展分类整治和规范化管理。
霞浦县东吾洋海域
宁德市自然资源局处理开发和保护、现实和历史管理的问题也取得了成效。2018年以来,宁德市自然资源局开展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工作,今年完成的上汽宁德基地项目作为全国首个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顺利获批,成为处理此类问题的首个实践案例。积极开展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生态修复,编制海洋生态评估报告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目前,已投入1.3多亿元,建设生态海堤4.08公里,种植红树林22公顷,拆除填海2.8686公顷,增殖放流400多万元。生态恢复岸线通过专家认定评审3.248公里,岸线资源得到进一步保障。
三都港海上养殖鱼排
伫立在三都澳的鱼排上,一大片整齐划一的新型海上渔排格外显眼。黄蓝相间的深水塑胶网箱有序排列,像一面面天之镜,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三都港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的尤信铃经理告诉笔者,政府规划后的海域养殖区因为不再密集养殖,水流更加通畅,该公司鱼苗很少再患白点病。另外,该公司改用新型的橡胶鱼排、网箱后,由于新型橡胶鱼排的网深和性能都比原来的木质鱼排好,改用新型橡胶鱼排后该公司的同样600平方的网箱从可养殖鱼20-30吨提高到40-50吨,成鱼条形也更好。三都港海洋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提高养殖效益,在海域清澈后实现了海产品的优质优价。
海洋,洁净了;航道,通畅了;养殖,升级了。三都澳的生态治理不仅凝聚着多年来宁德市委、市政府全面完成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汗水,也传承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最终在《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上凝聚。
眺望三都澳,海浪一波叠着一波,推出碧海清波的新气象,推开波澜壮阔的新篇章。三都澳的梦想,铺叠在这片迷人的海面上,沐浴在阳光中熠熠生辉。(图片来源:宁德市海洋渔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