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海峡讯 1月11日,碧桂园厦门区域联合新浪厦门共同举办碧桂园爱心图书馆公益行活动。向漳浦县林前小学捐赠了数百册书籍、笔记本等物资,帮助林前小学建立起崭新的爱心图书角。孩子们打起腰鼓欢迎来客,爱心“老师”们带来的趣味体育课让操场热闹非凡,喝彩阵阵,暖意满满。
新的一年,这是碧桂园在福建的首场公益助学活动。在这凛冽的寒冬里,温暖了一方幼小的心灵。
这是碧桂园助学公益的万千分之一。对于碧桂园人来说,助学是一种常态化的公益行动,并引以为傲。这一优良血统,伴随着碧桂园遍布全国的脚步,在各省市生根,传承,发扬。并且它往往以一种超常规的形式和坚持而存在,触动人心,感动社会。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华民族复兴需要无数优秀的人才!或许碧桂园的创始人杨国强正在用这种无私助学的精神,为国家培育未来栋梁,志在民族腾飞。以回报国家,社会,时代给予企业的馈赠。
二十年坚持一场慈善教育
说起碧桂园的助学公益,绕不开的就是国华纪念中学。2002年,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拿出一半身家,捐资2.6亿元,依法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杨国强曾说。
这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的民办高级中学,旨在招收家庭生活贫困、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建设国家和社会的人才。
学生从报考国华纪念中学开始,直至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甚至连袜子内衣都免费,还发零花钱。每人的培养费用超过30万元。学校每年计划招收200名优秀贫困学子,学校每年各项日常开支接近6000万元。
杨国强一边经营着碧桂园,另一边不忘在国华中学上倾注大量的心血。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校的硬件设施,都是高标准。在外界看来,这所慈善学校俨然是一副贵族学校培养模式。而杨国强对学生的要求则是“国华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不带丝毫任何个人或是企业的私念。
创办至今,国华中学共接收了3260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每年高考本科上线率高达近100%,其中一线重本高达95%,。截至2020年,在校学生494人,已毕业2582人,硕士803人,博士141人,出国深造108人。
最早从1997年开始,杨国强便拿出了当时相当于他一半身家的100万元设立仲明助学金,至今已经坚持了24年。创办经营一所纯慈善的学校也十分不易,不管是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巨大。这付出的不仅仅是钱财,还需要一颗善良无私的心,并持之以恒。
以金钱换时间,抢回孩子的未来
如果说十九年来碧桂园坚持兴办国华纪念中学,是其坚持初心持之以恒的体现。那么不远千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汶川地震异地复学行动,则是碧桂园在公益助学上毫无保留,无私奉献的体现。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当地大批校舍被毁,一万多名学生面临复课难题。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听到新闻后放心不下,直接致函广东省委领导主动请缨,将桑坪中学1500多名师生接到广东异地复课一年,这也是汶川地震后组织的首例初中整建制跨省异地复课。
原桑坪中学王泽文老师回忆道:“我还清楚记得,第一批学生是7月1日6点多到广州火车站,当时正在下雨。”一下车看到广东碧桂园学校的师生已经等候多时,学校为每一位师生都准备了生活用品,连指甲刀都有。之后,碧桂园方面为这批学生特意配备了心理辅导老师、医生,学校食堂还专门请了两位川菜师傅照顾伙食。“这如同亲人般的细致关怀让我们一生难忘。”
当年就读初二的陈第利说,平时想起广东、想起碧桂园,就会经常翻看当年复课留下的照片。“那是我们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大海,第一次去科技馆,现在想起来都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前几天知道可以再回到这片充满爱的土地,激动得好几天没睡好!”
有不少人问,从汶川到顺德,3000公里路程,上万名师生的千里复课,前后耗资上亿元。企业捐钱协助灾区在当地重建学校,不是也挺好的,并且作为企业来说,还能留下品牌痕迹。为何要这么麻烦把10000多人从汶川接到广东来上课?杨国强的回答很简单:“重建学校需要时间,异地复课即时就能上课。教育不能等,孩子们的未来不能等。”
这份最纯粹,最无私的助学初心,是无论耗费多少人财物力都无法换来的。在碧桂园,公益助学绝不是偶发“善心”的惊人之举,而是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一系列行动,只为坚持教书育人。并且它从来不是为了企业形象而需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份初心,一种习惯,一份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