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傍晚到政和的,出了火车站,已是晚上8点多钟,乘车进城,一股带着浓浓方言的普通话让你觉得:我来到了一个新地方。从车窗眺望,山的轮廓映在天际,山边灯火稀疏,摇下车窗,风吹了进来,微寒中带着清甜。进了城,没有车水马龙,但街上店铺灯火通明,你走进街店,店家说的是政和话,知道你是外地来的,便使用了普通话,话里,还是浓浓的政和腔。这里的方言是这里的韵。
那夜,我在宾馆的高处眺望夜色政和,一条溪流静静地流淌着,一座廊桥横跨溪上。见到廊桥,几分亲近感油然而生。廊桥,与大山为伍,与溪水为伴。我对廊桥的亲近,不止于它是一座桥,而在于它桥上的廊,廊有盖,可以避风雨;廊中有靠椅,可以让耕作归来的人休息。岁月中的廊桥,带着温情、带着乡愁,渐渐地生成廊桥文化。朋友告诉我,在政和大山深处,有许多廊桥。我望着这座桥,心想着,岁月浸润,廊桥渐渐地成为这座县城的一个符号。
清晨,我在鸟鸣声中醒来。曾经在乡村待过,我一直这样认为,听不到鸡鸣狗叫的乡村,不是乡村,闻不到鸟鸣的县城,不算是一个温馨的城市。透过窗子,一群飞鸟正向山面的山林飞去,又一群鸟儿从林中飞来,鸟声此起彼伏,相互应答,没有让我感到这座城市的嘈杂,相反让我觉得多了几分宁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静”与“幽”可否算作是这座县城的晨韵。
这次来政和,参加朱子孝道文化弘扬大会。我从一个个发言中,渐渐深入这座县城。政和,朱子文化的孕育之地,朱熹家人入闽的第一站。时过数年,祖母去世,父亲朱松又带着年幼的朱熹返回政和,守孝27个月。有位学者说:政和是朱子识孝、研孝、行孝的原点。岁月悠悠,但思想的光辉却会在岁月中发酵,慢慢地成为一种风俗,慢慢地成为一个地域的文化。许多人谈起政和人,会说:政和人讲孝道。我想,这应当是对政和人的褒奖吧!
政和之行,还让我有些意外的是,不大的县城有两处规模颇大的书院,徜徉其间,慢慢体会朱子文化、体会朱子的孝道思想,慢慢欣赏朱熹写的“孝”字,细细琢磨字中隐藏的意思。
早餐前,去了念山梯田。晨雾缭绕,层层叠叠的梯田波光粼粼,四周群山连绵,仿若仙境。伫立观景台上,欣赏着这片美景,陶醉了。朋友告诉我,政和还有洞宫山,奇峰异景49处。灵山秀水,云雾氤氲,一座城市的气质就这样慢慢氤氲而成。
坐在中国白茶城里品茗。政和人谈起自己的县名,非常地自豪,因为皇帝将自己的年号赐予了这座县城。我不是感叹这县名由皇帝赐予,而是感叹这赐予与白茶有关,印证了政和白茶的品质。热情的主人在炉上煮着茶,不时地沏上一杯杯茶,我仔细欣赏茶汤,微红透亮,入口清香,舌中化开余香久远。围炉煮茶,好不温馨,更何况,茶益于健康。一叶白茶,汲山水灵气,涵天地滋养,融茶人匠心。有人道,虽同是政和白茶,懂茶人一品便知,此茶出于何山何谷何涧,这茶由何人制成。品着、品着,我突然觉得,政和的韵有如白茶的韵,带着乡土的味,值得慢品细品,愈品其味韵愈醇愈甘。
一个地方的韵,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生成,政和的韵也是如此。
政和曾经是尘封的。它也如白茶,年份越久,茶香愈浓。打开尘封,人们识得政和,让人惊艳。(筱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