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7 星期日

屏南白溪硋器的技艺价值

来源:财经观察网 编辑:谢淑珍

硋器在福建省闽东、闽中、闽北地区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极为广泛的使用,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硋,其文化、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皆十分突出,共同成就“大硋正器”的“大爱”与“正气”,并在艺术学、功能学、材料学及生态学上为陶瓷工艺提供宝贵经验;同时,用心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效益引领经济效益,不断挖掘其历史价值,深化其文化价值,发扬其艺术价值,推广其科学价值,用硋“服务生活、点亮生活、引领生活”。

1、文化价值:

1)硋器是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众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写照与见证者,也是当地民众生活记忆和文化认同的承载者。透过对硋器使用方式及器型等考查研究,可以发现典型的农耕文化当代存续。大到水缸、米缸、酒缸,中到糟菜瓮、酒瓮、花盆,小到茶盏、酒樽等硋制品,在民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振兴“硋生活”,亦在倡导“爱生活”。

2)硋器的制作流程、技艺特色以及生活用途,无不体现“融”与“容”的文化精神,因此在当地人眼中,硋具有“海纳百川”的品质:硋之材,吸日月山川之精华;硋之容,集大千世界于盏底;硋之功,纳生活百用于一身。

3)诸多的制硋习俗都体现出民众对自然之敬畏,对善美之崇尚,反映出的既是质朴的情感,又是真切的情怀。

4)制硋人将每个硋器都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在他们眼里:土就像孤儿,遇到了爸妈(制硋人)用巧妙的双手把每个孩子抚养长大(素坯),再穿上素衣(上釉),并放入烈火中淬炼(柴烧),最后换妆嫁衣(釉面),等着嫁给每个真正爱她的人。可见,制硋人对硋器如父母之于孩子般的无限深情。

5)硋是茶文化的载体。宋代点茶兴盛,当地更是“北苑贡茶”的主产区,从古代硋器的色与型,亦可见当年之茶风与审美。

6)硋是国际交流的使者。屏南民谣流传至今:“波山前后十八寨,梅岭左右廿四窑;太保铁炉喷金花,赤岩银坑流银沙;硋窑盘盏出大洋,棠口锣店响天下;木楼马道通南北,莒州运硋出琉球。”据考,屏南硋器曾主要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现收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及野村美术馆的松屋肩冲茶入和北野茄子茶入等国宝级文物都与屏南民间硋器的风格及质地一致。更有趣的是,国内把储存物品的罐子称为“入”极为少见,而在福州、宁德和南平等地只有屏南方言把储存物品的罐子称为ru(音入),如:抽屉称为“桌入”、盐罐称为“盐入”、茶叶罐称为“茶入”。无论从民谣、材质及语言,都将屏南硋器与日本国宝联系在一起,显然已非历史巧合,而在国内尚无知名度的硋器,却在日本已大名鼎鼎。

2、历史价值

硋,古同“碍”,意为“夫物之所偏,未能无蔽,虽云大道,其硋或同。”其特点之一便是和千百年前古人用的工艺、材料相一致。硋器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佐证和展现的是唐代至今社会发展、生活方式、饮茶习惯、工艺创新乃至国际贸易等重要历史信息:

第一阶段:唐代以前,硋之兴起。现在的闽中、闽东和闽北恰恰就是唐代以前福建省最重要的两个州:福州和建州。福州市昙石山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期闽江下游地区制陶业已具有一定规模。福州府和建州府的设立都在唐代,随着社会发展,简单的陶也逐步发展为相对成熟的硋。

第二阶段:宋代,硋之极致。宋代随着建安“北苑贡茶”兴起,宋徽宗《大观茶论》称:“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饮茶方法逐渐由唐时煎茶法改变为点茶法,且斗茶风行,为当地硋器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而当年北苑贡茶的主产区有三分之一正坐落在现在的屏南境内。就工艺流程、地理环境等特点,屏南硋盏与建阳建盏属兄弟,但因其坯土与釉料的不同,硋盏则呈现出“古朴清雅”的独特魅力,并伴随着北苑贡茶的兴盛而成为达官贵人的斗茶上品。

第三阶段:元至近代,硋之平民化。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叶品类及饮茶方法的改变,斗茶式微,硋盏作为饮茶用具已失去主流地位。但是,经过宋朝几百年的极致发展,大量制硋生产力及工艺被保留了下来,随着福建人口大量增加及市场需求,硋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用具,制硋工艺也由精细化走向平民化。

第四阶段:近代,硋的没落。近代以来,随着塑料、玻璃、搪瓷、铝等器皿的大量传入并生产,硋器餐具业的市场份额已大大萎缩;同时,来自电窑烧制的低门槛、低成本、高成品率等特点的冲击,柴烧制硋古法也不断被电烧、气烧等替代;但人们也发现,硋器“透气不透水”的特性是其它材料器皿所没有的,而这适度的透气性正是酿酒、腌菜、储米等最佳器皿。因此,即便制硋产业没落,但在福州、宁德和南平等地目前还存在柴烧龙窑二十几条,其中屏南县共四条。同时发现,现存的二十几条柴窑有十九条的窑主或主要制硋师傅都是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仕洋村、硋厂村等地人或后代,这些人的祖辈、父辈或自己因为制硋而散布到屏南周边各县,虽然有的户籍已迁移,但他们的制硋技艺都源于屏南白溪一带,本项目就坐落于屏南县硋厂村,项目负责人吴伦理就是家族的第九代制硋传承人。

第五阶段:当代,硋的复苏。珍贵的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表现形式,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并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个“活”,既是“活态传承”的活,也是“美好生活”的活,如何让传统制硋工艺在活态传承中为广大民众的美好生活服务,成为“硋”的理想与使命。本项目既致力于传统制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又根据当代生活的需求与审美不断创新拓展,还融合当地其它传统工艺用以营造共生、共融、共创、共赢的特色文化生活空间,试以一个项目的振兴带动全域相关传统工艺项目的共同发展与振兴。

3、艺术价值

1)“入窑一色,出窑万千”是硋器烧制最大的特色,由于窑中火焰穿梭,温度升降千变万化,同样的釉料仅差5℃就呈现不种颜色,因而每一件作品都是必然与偶然的完美结合,可谓“孤品天成”。

2)硋之风格——古朴而不失清雅、光彩又十分内敛,大气却不与世争,在世界陶瓷艺术中呈现独特艺术风格。

3)经过传统与现代的工艺碰撞,“大硋正器”已形成多种作品系列,包容:金沙落叶、星云极光、万仞飞瀑、慧眼金丝、火凤涅槃、菊绽风华等。以“金沙落叶”为例,在上釉后准备进窑前,于盏上置一片桑叶;入窑后,桑叶燃点较低,焚化落灰于盏底与釉相溶,后又因窑温变化产生不可思议的窑变,于盏底形成极富写意风格叶状图案,同时全身釉色呈金沙状,故成极富特色及诗意的“金沙落叶”盏,营造出“历遍红尘尽沧桑,万花世界一叶藏”的哲思意境。

4、科学价值

1)硋器的坯土主要成份为当地红壤,含铁量较高,对水质具有柔化作用,因此无论用于沏茶或品酒,皆十分健康。

2)传统的釉水是由当地一种或多种天然矿石研磨之后,与一种或多种草木灰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由于不同矿物质及草木灰的熔点不同,同一高温下不同离子的游动方式不同,因而呈现不同纹样。若遇窑温骤变,还会发生窑变或曜变的偶然性,因而成就天工极品。

3)釉水的配方虽然不断试验创新,但绝不添加任何化工材料,坚守天然矿原料的安全底线。根据《GB4806.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陶瓷制品》,仅对铅、镉两种元素具有指标要求,但中国陶瓷在世界舞台上要重返顶级位置,不只在设计,更要在完全性上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在参加国际大展前,“大硋正器”的五款样品经福建省检验检疫局检验,铅,镉,硼,铝,铬,锰,钴,镍,铜,锌,砷,硒,锶,锡,锑,钡,汞等17种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重金属元素或其它元素全部符合人体安全标准。这对于进一点区分对待食品型陶瓷与观赏型陶瓷的安全性要求,以及提升食品型陶瓷的健康指标等,提供了有益实践。

4)硋器“透气不透水”的特性,成为酿酒、腌菜、储米之首选,可以防止酒制酸化、米质潮霉,生活功能十分突出,从材料学角度为储物用品的材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5)传统硋器因柴烧窑温的不稳定性较大及土坯的烧制收缩率较大(15%-20%),因此成品率较低(40%-60%),而精品率更低(5%-15%)。如何处理陶瓷废品,是一个国际性环保问题,因为如果只是掩埋,将会造成土壤板结等生态问题,因此,拟引进专业的陶瓷粉碎机,将残次品进行统一粉碎处理,处理后的粉末材料还可回收用作地砖或陶塑,这种可循环的生态理念及科学方法将对国内其它陶瓷制品解决环保问题提供宝贵借鉴。同时,学习屏南当地为修建木拱廊桥而培育的“桥山桥林”,同样将以“硋林”的方式来循环育林,以有效填补柴烧用材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叶一)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