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7 星期日

银发农技之星刘琪:耕耘田野 智绘丰收

来源:财经观察网 编辑:邱宏达

在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有一位农技推广的佼佼者——刘琪,他如同田野上的守望者,默默耕耘,倾尽所学,为“李梅之乡”的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不仅扎根乡村,更将农业的智慧和热情播撒在这片热土上,让每一颗果实都承载着科技的魅力与丰收的希望。他的身影忙碌于园艺场、科教站、研究所,从技术员到站长、所长,每一步都踏得坚实而有力。他以无私的奉献和卓越的成绩,赢得了福州市劳动模范的殊荣,也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深深敬仰。

image.png

增强服务练本领

刘琪自1981年6月开始从事农业工作,他的一生与农田紧密相连,四十余载的风风雨雨,练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夏日的永泰,骄阳似火,果园里更是热浪滚滚。刘琪总是身披一件汗衫,头戴草帽,穿行在果园的每一个角落。他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就得亲自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困境。”

他经常带领着林杰、黄丹敏等李梅推广人员深入城峰、清凉、葛岭等乡镇的田间地头,走遍永泰李梅主要种植区,对当地的李梅品种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评估。一次下乡,他遇见了几个正在劳作的农民,他们一脸愁容。刘琪走过去,与他们聊起了家常。“这李梅啊,种了好几年了,就是长不好,产量也上不去。”一位农民叹着气说。刘琪听了,心里一沉,他深知,品种老化、产量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是制约李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他下决心一定要攻克难关。自此,刘琪开始了漫长的品种改良之路。他主动与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请教合作,认真开展走访调查、果园取样、动态监测等工作。经过反复试验和筛选,先后成功培育出“迟花芙蓉李”“大龙梅”“红梅”等多个优良品种。其中,“迟花芙蓉李”通过福建省品种认定;“大龙梅”正式进入农业部品种认定的实地审查阶段;选育出既可观赏又可收获果实的优良品种“红梅”,进行推广良种35亩。他的“果园低产改造”和“果梅低产改造”项目分别荣获省农业农村厅二、三等奖,“李树流胶病研究”荣获省科技进步奖。

当这些新品种在果园里茁壮成长时,刘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带着新品种的果实,再次来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们分享这份喜悦。“看看这些果实,我们的努力没白费啊!”农民们围上来,看着这些新品种,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image.png

开拓创新惠民心

刘琪不仅是李梅产业的引领者,更是当地果农心中的指路明灯。

“改良品种只是产业升级的冰山一角,真正的变革在于技术的更新和观念的转变。”刘琪站在新建成的李梅示范基地前,对着一群热情的果农说道。他的眼神坚定而炽热,仿佛在他的注视下,每一棵果树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了推动李梅产业的升级,刘琪亲自下场,手把手地指导果农们学习有机肥、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等环保型农业技术。他深知,要让果农们真正接受这些新技术,仅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巧妙地利用“能人效应”,选出了一批技术过硬、观念先进的果农作为“李果能人”,让他们成为新技术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其中,李秀妹便是这些“李果能人”中的佼佼者。她不仅自己率先采用了刘琪推广的新技术,还积极向其他果农传授经验,成为了果园里的“活教材”。“刘技术员教给我们的施肥、修剪、矮化等技术,真是神了!”李秀妹兴奋地对大家说,“现在我们的果园不仅产量提高了,李果的品质也大幅提升,价格更是翻了好几番!”

听到这里,果农们纷纷围了上来,争相向李秀妹请教新技术。刘琪则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他们交流学习。他知道,只有当果农们真正掌握了这些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李梅产业才能迎来真正的变革。

在他的带领下,永泰县的李梅种植逐渐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盖洋仙亭山李果基地通过技术指导,逐年改造,如今成为全园100%生产鲜食李,李果价格也由原来的0.35元/斤增加到4元/斤,企业年产值由20万元增加到90万元,带动当地增收约200万元。

同时,在刘琪的带动下,晓时光、梅百华等企业也积极种植李梅优良品种,大力推动李梅科学管理模式,加大示范片面积,李梅产业快速转型升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刘琪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image.png

服务农民办实事

在生机盎然的果园里,刘琪正耐心地为果农们传授着梅树的修剪技巧。“大家看,这里要修剪得低一些。”刘琪指着一棵梅树,语气中充满了专业和热情,“这样有利于果树的通风和光照,果子才能长得更好。”果农们围在他周围,目光专注地跟随着他的手势,仿佛在他的引导下,每一棵梅树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刘老师,那我们怎么判断哪里该剪,哪里不该剪呢?”一位果农提出了疑问。刘琪微微一笑,走到另一棵梅树前,边示范边解释:“你看,这里的枝条过于密集,影响了光照,就需要剪掉一些。而这里的枝条长势良好,就可以保留下来。”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果农们听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果园里就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剪刀的咔嚓声。刘琪的身影在果树下穿梭,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熟练和自然,仿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除了现场教学,刘琪还常常接到果农们的电话。无论多忙,他都会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并给出专业的建议。“刘老师,我家的果树最近叶子发黄了,是不是缺什么肥料啊?”一位果农在电话那头焦急地问道。刘琪听后,立刻安慰道:“别着急,我先问问你,最近有没有给果树施肥啊?”经过一番询问和交流,刘琪为果农制定了解决方案,并叮嘱他要注意观察果树的生长情况。

退休后的刘琪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银发人才队伍,成为产业小分队的队长。他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关于李、梅、柚子的栽培技术、水稻新品种与新产品等方面的科技普及和技术培训,近年来,已开展培训60余场次,培训高素质农民7000余人次。

光阴荏苒,一路走来,刘琪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农技推广事业,他不忘初心,情系“三农”,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把党和人民给的荣誉作为冲锋在前、乐于奉献的动力,全力守望着农民的丰收!(陈海萍 陈爱玉 林晓燕 雷婵娟)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