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13日,福州大学“以礼启治,同心振乡”实践队赴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探索文化与治理双向赋能的乡村振兴路径,用青春实践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文化浸润:让传统基因融入治理肌理
实践队走进云龙乡际下村陈氏祖祠,聆听当地村民讲述北宋礼乐学家陈祥道、陈旸兄弟的生平事迹,陈祥道所著《礼书》、陈旸所著《乐书》代表了我国古代南方礼乐文化的高峰,陈氏祖祠诉说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传承。队员们发现,当地将传统礼乐中的谦让、守礼理念,转化为乡村治理的行为规范,成为基层治理的无形纽带。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陈家祖祠感受礼乐文化
在吴孟超院士馆,队员们通过珍贵影像和实物展陈,了解“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成长历程,从其“回国、从医、入党、参军”的人生选择中感受吴院士爱党爱国爱民的“三爱”情怀。
在梅城镇洋桃社区,实践队参观闽清社区治理示范点——晶都步行街,学习社区建立共享书屋、共享玩具屋等形式构建邻里互助生态的成功经验。实践队员们在“青春聚力,治理同行”的基层治理座谈会上积极建言献策,与社区干部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融合路径,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春活力。
活化利用:让古老文脉焕发新活力
在大路村的新厝、同安厝里,实践队员们感受古厝修旧焕新的活力,以及“在保护中发展”的传承与智慧。古厝变身“乡村振兴展示中心”,打造“状元宴”“大食物展”等项目,既守护了闽清千年历史文脉,又在维护居民权益中凝聚治理合力。梅城镇“梅城印记”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青石板路与老建筑的原貌,又加入现代商铺与展览空间,成为新的闽清文化地标。位于浮头街区的敬苑书房更成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这由“90后”创业团队打造的文化空间,以“梅邑神仙局”特色IP为核心,通过自媒体传播、文创开发、旅游打卡等方式活化传统文化资源,形成新型文旅业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统+创新”的实践范本。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修缮中的同安厝
在东南瓷都研学基地,实践队员们观摩义窑青白瓷制作技艺,感受千年瓷都文化底蕴。在东桥镇官圳村非遗工坊,实践队员们了解“非遗+手作”文化空间的文旅融合运作模式,感受闽清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活化利用带来的新生机。在闽清县博物馆,实践队员们参观“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陶瓷碎片,感受闽清“义窑”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的辉煌历史。
图为实践队员在东桥镇官圳村“非遗工坊”合影
产业融合:让文化价值转化为振兴动能
实践队走进东桥镇“永杰鱼天下”基地开展调研,当地金鱼养殖延伸出文创、赛事、民宿等产业链,打造出“农业为基,文旅为梁”的发展模式;在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塔庄镇,实践队员们在水果采摘的劳动教育中,了解当地“党支部+企业+农户”合作模式实现产业融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典型做法。闽清以文化为桥梁盘活资源转化促进三产共融,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摘葡萄
通过四天的实践活动,实践队深入调研闽清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探索以礼乐善治的路径。实践队员表示未来将继续以不息的脚步丈量乡土,为乡村振兴汇入更多青春智慧。(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