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这次刷量工具的意外失效,暴露了以微信公号为主体的自媒体行业的巨大泡沫。
泡沫破裂,受损的绝不仅仅是读者那点碎片化的时间,而是整个互联网经济生态。在人气即投资价值的互联网产业中,人气被具象化为点击率、阅读量、粉丝数,刷出来的“量”把真实的价值泡沫化。而市场异化的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损害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公众号的泡沫是当前互联网产业泡沫的一个缩影。电商的刷单、应用商店的刷量、网约车的刷补贴、公众号的刷阅读量等,都是危害互联网产业的病毒。本来应该公开透明的互联网,却因为这些虚假的光环,被催生出一些虚幻的泡沫。与之相随的后果,则是动辄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企业估值,吹起了一个个虚胖的企业。
泡沫的可怕不单在于泡沫本身,更在于扭曲的价值对其他行业产生的“虹吸效应”。警惕泡沫,更要警惕容易产生泡沫,甚至热衷制造泡沫的规则。一旦虚假繁荣的市场诱导资本“脱实向虚”,受到危害的可能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