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9月30日电(记者李怀岩、蔺以光)在树木葱茏、鸟语花香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嘎洒镇曼典村,村边河水清澈见底,距村子不远处就是保存完好的大片森林。当地村民和保护管理者探索出“社区共管”的路子,有效减缓因发展经济对自然保护造成的压力。
曼典村紧邻我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创建的保护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纳板河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忠清说,保护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三大功能区,区内山林权属不变,行政区划不变,6个村委会居民不搬迁。“社区共管”是指当地群众也参与天然林保护,并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拓展发展空间。
在世界地图上,相比北回归线同一纬度的荒漠或戈壁,西双版纳拥有保护完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就像一块“绿色明珠”,格外耀眼。
然而,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愈演愈烈,保护区森林孤岛化倾向严重、以橡胶为主的大面积经济作物种植挤占雨林空间等,严重威胁热带雨林保护。
为守护这颗“绿色明珠”,西双版纳将建设生态州写进自治条例,并全民动员实施生态保护计划。西双版纳州州长罗红江表示,“生态立州”位列西双版纳经济社会发展六大战略之首。西双版纳制定实施了20多部与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相关的法规、规章,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良好的生态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一句傣族谚语流传至今:“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在大力推广农村清洁能源、以石油液化气和天然气代替木柴的同时,西双版纳近年来新建保护区面积超过100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由78%提高到80%。
西双版纳州林业局局长张淳介绍,西双版纳州目前有国家级保护区402万亩,州级保护区103万亩,县市级保护区和保护小区90多万亩,保护区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0%以上。此外,西双版纳还探索热带雨林的跨境联合保护,中老已联合共建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5片,总面积达300万亩。
“保护区越来越多,但民众的利益和发展愿望也要充分考虑。”张淳说,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系列工程的同时,西双版纳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在全省率先建立森林资源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在全州大力发展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计划到2020年建成珍贵用材林基地100万亩。目前,全州种植珍贵树种52万亩,新种植珍贵树种资源总价值达11.5亿元。
曼典村委会曼吕村民小组村民岩甩告诉记者,政府扶持开展了环境友好型橡胶园示范项目,在橡胶林下套种大叶千斤拔、萝芙木,在村寨、公路、橡胶林周边种植土沉香、降香黄檀、大果紫檀,还在村里成立傣医药保护小组,将村集体林地约60亩天然林划为村寨“药用植物保护地”。“村民们收入提高了,保护森林的积极性也就更高。”
西双版纳州发展生物产业办副主任刀建红说,截至2015年底,全州建设环境友好型胶园23.7万亩、生态茶园34.2万亩,到2020年计划各建100万亩。“环境友好型胶园、生态茶园和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三项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绿化了荒山和解决了单一物种大面积种植的问题,形成天然林保护的缓冲带。”刀建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