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迟诊加速病情恶化,治疗和护理费用高昂,仅有21%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得到规范治疗
【热点关注】谁来守护“失去记忆”的老人?
赵春青绘
重阳节前夕,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由于老年痴呆症很容易与老年人正常智力下降相混淆,因此漏诊、迟诊现象时有发生。而误诊、迟诊则容易加速病情恶化,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症的一种,保守估计,这种疾病的患者占到全部痴呆症患者的50%~60%,是一种严重的智力致残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65岁以上老人老年痴呆症发病率为5%。我国在2010年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就已经达到了569万,今年初有国外媒体统计,我国已有约9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痴呆症。
延缓治疗加速病情恶化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人这样自嘲:“不中用啦!老糊涂啦!”人进入老年之后,一般都会发生智力变化。据相关研究显示,在70~89岁年龄段中,人的知觉能力是最佳状态的46%;动作和反应速度为峰值的71%;记忆力为峰值的55%;比较和判断力为峰值的67%。各项指标下滑严重。
然而,这种自然衰老却很容易和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混淆,这也是老年痴呆症经常被漏诊、迟诊的原因。2013年10月,搜狐网发起了老年痴呆症的网络调查,收回的10466份有效样本显示,尽管中国人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公众知晓率已经高达96.16%,但仅有19.79%的人可以正确识别疾病的初期症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张振馨教授曾透露,仅有21%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得到了规范治疗,很多患者都是病情恶化,并且在发生了走失等严重情况后,才被家人送医就诊。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黄悦勤说,老年人的精神症状疾病,主要从老人异常现象的性质、频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四个方面判断。从临床意义上,主要看老人是否具有精神症状,具体来说要看症状是否不受患者主观控制,症状是否难以通过转移注意力令其消失,症状是否造成患者功能受损或引起精神痛苦,等等。
“若能及早就诊,及时进行药物干预及认知功能训练,是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的。”黄悦勤说。从目前来看,阿尔茨海默病虽然一般是不能被治愈的,可如果遵循科学治疗规律,是能够对疾病进行控制的。但记者了解到,在现实中,由于“老年痴呆”身份有较强的社会歧视含义,患者及其家属往往会出于自尊心等因素,刻意回避患病事实。
黄悦勤介绍,做到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规范治疗,首先要正确认识、理解患者的精神问题,切忌掩耳盗铃。其次就是进行一些日常护理,这需要照护人员做好防跌倒、抚慰狂躁情绪、帮助改善睡眠等工作。再次是维持患者的正常社交活动,消除孤独感。最后还要配合药物治疗。
如果“难言之隐”不付诸治疗,就会付出沉重代价。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王华丽教授说,缺乏积极治疗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5年左右就会从最初轻度的短期记忆丧失,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完全失忆,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大小便失禁。但如果采取措施,就能尽量延缓这一天的到来。
沉重的经济负担
罹患老年痴呆症是怎样一种体验?“就好像是你到国外旅行,却不会说那一国的语言,无法与人沟通,不知道付费电话如何使用,风俗习惯完全不同。”记者在采访中,一些医生和护工常援引美国资深社工维吉尼亚·贝尔的一段话,形象地诠释什么是老年痴呆症。
在精神上,老年痴呆症患者与正常人完全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目前,已经有养老机构尝试借鉴国外先进的“认可疗法”,来缓解患者的精神痛苦。记者在北京市泰康之家养老社区看到,他们会专门为失智老人订制方案。比如,一名失智病人退休前为建筑企业高管,只对他壮年时期的身份经历有印象。针对这种情况,养老社区不仅在他的房间模拟装修出一套“办公区”,还为他配备了“秘书”,每天陪同到工地“视察”。相关照护人员甚至要认真研究病人记忆停留那个年代的历史,以保持相应的交流语境,维系良好互动。
然而,对于大多数普通老年痴呆症患者来说,并不具备“还原青春”的现实条件,况且,老年痴呆症家属本身就承担了比其他病人更高昂的治疗和护理费用。
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2013年的报告,痴呆的治疗与护理费用占到全球GDP的1%。据悉,仅是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基础药物之一的安理申,费用就高达约1000元/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光大汇晨老年公寓,记者也了解到,一名中度失智老人的综合费用为7000~8000元/月。
据山西医科大学的《阿尔茨海默疾病负担研究》,该项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占患者整个经济负担的48.9%。该研究还显示,痴呆症患者的家庭,比其他疾病患者的家庭负担更重,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方面受到很大影响。
因此,对老年痴呆病患者展开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不仅有利于控制患病人数,而且能够缓解家庭和社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