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星期六

旅游景区应摆脱“门票依赖”

来源:新民网 编辑:张坷

□伊一芳

国庆长假,计划出游的人们增多。每到这个时候,一些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都会上涨,部分地区的景点上涨密集更是引发社会热议。

其实,限定票价国家早已有了明文规定。《旅游法》要求,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举行听证会进行论证。应当在景区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并提前六个月公布。《旅游法》同时还对不得变相涨价、对公益性园馆逐步免费开放等作出了规定。虽然如此,国内某些景区的门票价格偏高依然是不争的事实,有的甚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门票依赖症”久治不愈,屡屡引发公众不满。

与国内逢黄金周、小长假等旅游旺季景区门票节节攀升的现状不同,国外景区鲜有涨价,不少景区的门票价格自制定价格之日起几十年不变。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自1916年开始向游客收费,规格为步行入园每人每票10美元,这一标准直到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相关立法后,才得以依法上调至12美元。有些国家的景点票价在旺季不升反降,逢节假日推出优惠票价,如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就借节假日发售家庭套票,圣彼得堡郊外的喷泉之城彼得宫,周末的学生票比平日低20%。

摆脱“门票依赖”不妨借鉴国外。国内大多数景区对门票涨价给出的理由是资源保护、控制游客数量、补充景区各项经费支出等。反观国外景区,并未将压力转嫁到游客身上,而是广开渠道,获得各方的资金支持。国外很多景区有政府补贴、社会捐助、基金支持、自主创收等多种经费来源,门票收入只占其收入的很小部分。即使这些国外景区不收钱,当地政府也不会因此蒙受很大损失。如俄罗斯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宫的琥珀宫享誉世界,所需维护经费颇高,其主要通过与大型企业合作化解经费压力。

当然,即便是国外景区,涨价也并非禁区,但却有严格限制。美国国家公园虽然每年有权申请对门票价格进行微调,但需要给出足够的理由,其中最主要的是物价上涨因素。法律还规定,如果调整票价,新价格必须在公布一年后才能生效。一些欧洲旅游大国对于旅游景点,尤其是历史文化遗迹的管理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法律制度。在意大利,相关法律规定,如确需调价,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充分酝酿,并提出建议,报文化遗产部价格管理委员会审批。当涨价不仅受到诸多限制,甚至需要层层审批,就算涨了也不能立刻兑现,这或许就是国外景区更倾向于首先寻觅其他资金支持的原因之一。

同时,利用景点旅游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旅游经济的收益中拨一部分用于景点维护,也是国外诸多旅游区惯用的手法。事实上,旅游业的产业链相当长,能带动100多个行业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旅游业1元的直接收入隐含着6.8元的间接收入。门票少收一点,通过链条上的其他部分增补,景区的整体发展反而会更好,不少国外景区的成功案例证明了这一点。

看来,国内景区“靠景吃景”的“门票依赖症”,需要借助“他山之石”,跳出“门票经济”的框框来深度疗治。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