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钱币收藏爱好者柯先生,收了两块银饼。银饼显示出不是很规则的圆形,上面有“山西票号”、“日升昌”、“大清道光”、“大盛魁”“当壹圆”、“雷”等字样。
银饼是什么东西?简而言之,就是熔铸成饼状的白银。是明、清时期某些地方和商号仿照欧美国家银饼形制自铸的银饼。《孽海花》第六回:“雪白的赏银,雨点般撒在红氍毹上,越显出红白分明。雯青等大家撒完后,也抛了二十个银饼。”
据悉,从明代中期开始,一些西方商人开始来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贸易,外国银饼也随之流入我国,随着贸易的发展,外国银饼流入中国的数量相应增多,使用区域也不断扩展。在外国银饼的影响下,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率先出现了仿照外国银饼而铸的银币。
先说“日升昌”这枚。稍微有了解近代金融史的都知道,“日升昌”票号是成立于道光初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票号,也是中国现代银行业的始祖,现在在山西平遥还有“日升昌”票号博物馆。但因各方面的原因,“日升昌”票号留存到现在的实物并不多。
“日升昌”这枚银饼饼面从上到下依次有:“大清道光”戳记、“山西票号”戳记、“雷”戳记、“当壹圆”戳记和最下面的“日升昌”戳记。据柯先生介绍,“雷”指的就是当时“日升昌”的第一任大掌柜雷履泰;“当壹圆”这个就有意思了,明末清初中国和外国贸易频繁,大量的外国银币流入中国。外国银币的外形都是圆形的,且成色、重量统一,所以很受百姓的欢迎,传统的银锭反而用得少了。“圆”原为计数单位。当时,外国的银币重量一般在26.8克左右,成色含银九成,中国的银锭成色不一,一般含银量是九五成到九八成,与外国商人交易中,如果按一比一计算,我们是吃亏的。“日升昌”成立后,应也是意识到这一问题,便委托一家“茂兴记”制作了这种银饼(银饼的背面有“茂兴记”戳记),并打上“当壹圆”戳记,借此与外币一对一兑换,重量为26.7克。由此可见当时国内使用的货币由银锭到银币和由两、钱到圆货币单位的转变。
而“大盛魁”这枚银饼风格跟“日升昌”的差不多,有“山西票号”戳记、“大清道光”戳记、“大盛魁”戳记和“壹圆”戳记,重量为26.6克。有意思的是这两枚银饼都有“大清道光”和“山西票号”戳记,可见在清道光年间,“日升昌”票号与“大盛魁”票号共同打出了“山西票号”的旗帜,共同制作了这些银饼,以期和外国互通贸易。
道光年间,中国当时还有好几种银饼或银币的,比如台湾的寿星银饼、福建的漳州军饷、浙江地方钱庄造的七钱二分银饼。
银饼的发现,见证了古代中外贸易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