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如何解决村务公开不主动、不及时、不完整、不真实、不规范、不持久的问题?如何破解村务公开效果不理想的难题?今年以来,阜南县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常态化建设工作,借助互联网+,打造“阳光村务”新平台,把村务公开送到群众手上,力促村级权力阳光透明运行,切实保障群众“四权”,即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群众上访比去年同期减少36%,“阳光村务”晒出了干群和谐新天地。
“一网一微” 平台,让男女老少都明白
“现在方便了,用手机微信都能看到我们村的村务开支情况,也方便群众监督了”,黄岗镇耿寨村村民马亮拿着手机高兴的说。
阜南县是个农业大县,外出务工人员多,村级事务公开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村干部公开了也没人看到,群众想监督也监督不了。为了方便群众,我县利用网络和微信平台,打造了阳光村务信息网和信息微信公众号,利用网上公开平台,推进县乡两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村级“阳光村务”全覆盖。特别是加强对乡、村两级以“人”为主的重大事项决策、以“钱”为主的财务收支管理、以“事”为主的资产资源发包等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部在“一网一微”上公开接受监督。同时,整合村级各类公开栏版面,将农业、民政、卫生、计生、城乡建设、交通等村务与村级党务、事务、财务统一规范公开,有效解决了过去公开栏中“版面随处见、百姓不想看”,“版面时效差、群众意见大”的问题,实现窗口信息“一网一微全公开,男女老少都明白”的新成效。如今微信公众号与阳光村务信息网内容同步,群众不管在哪里,只要关注了公众号,通过电脑、手机等方式可以全天候登录查看本村党务、村务和事务公开信息,提出咨询和意见建议。今年5月,该县启动“一网一微”新公开平台建设以来,累计公开涉农事项2.6万余条,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各项工作。小平台着实解决村务公开的大问题。
“一个漏斗”群众办事不再难
“以前我就是睁眼瞎,不认识字,到哪办事门都找不到,想问问我的粮补款有没有打到卡,也得到处找村干部问,现在好了,到我们村头的小卖部电脑里就能查到”,田集镇杨寨村村民张健说。
为了解决群众办事难,阜南县把在各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加挂“乡镇阳光村务办公室”牌子,具体负责“阳光村务工程”日常工作。各村在“为民服务代办点”加挂“阳光村务室”牌子,确定一名村干作为信息员,定期向乡镇阳光村务办公室报送党务、村务、事务公开信息。同时在一些村庄居民点设立“阳光村务工程”信息查询点,满足不能、不会上网群众的要求。通过以上措施,形成了上下领导有力、协调顺畅、业务开展步调一致的良好局面,切实解决了农村“机构很多、工作太拖”,“干部不少、有事难找”的问题,确保一个漏斗,一条渠道,上下协调、公开有序的监管和便民服务机制,实现了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能知道、能参与、能做主、能监督、能满意”良好态势。
“权力透明”做到村务全公开
为了做到权力公开透明,打造透明政府,阜南县坚持“服务也是公开”的工作理念,延伸、拓展公开途径,推进党委政府职能下沉,协调建设村务公开常态化,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28个党政部门的76项职能下沉到乡镇,18个涉农部门的46项服务职能延伸到村、社区,为百姓提供“阳光服务”,力促县直部门办事全公开、全覆盖。县政务服务中心的所有县直部门窗口职能全面打通到乡镇为民服务中心,乡镇依托为民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窗口,安排乡镇民政员、财政人员、劳动监察员、农经员、计生员和大学生村官轮流坐班,为群众办理相关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群众十分满意。
阜南县还实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做到了统一制图、全面公开、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制度,村集体重大财务开支、土地等资产资源承包和租赁、土地整治、公共事业建设、惠农资金和救灾救济款物发放等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协商、集体决策、民主评议,促进村级事务决策科学、执行高效。认真落实民主监督制度,实现村务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真正做到“信息早知道、工作早介入、问题早解决”,有效防止村“两委”及其成员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职。全县328个行政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开展常态化监督,2016年5月以来,共计监督村级重大事项868个,提出改进建议452条,及时否决制止违规村务活动36项。
针对村务公开不及时、不规范等“六不”问题,阜南县以制度为保证,严肃查纠“面纱公开”、“暗箱村务”、“推磨服务”、“实事虚办”等行为,整治半公开、问责不公开、严惩假公开,为村务公开、“三资”管理、职能下沉等工作提供坚强保障。建立平台定期维护、信息报送审查、定期通报、群众信息回复办结、定期检查考核等系列制度,将“阳光村务工程”常态化建设工作纳入县政务公开的工作内容。县委、县政府根据工作进度,定期开展督促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县对乡镇的综合考核,确保“阳光村务工程”常态化建设有序开展。
阜南县的“阳光村务”,保障了群众的权利,促进了村级决策更加民主,监督更加到位,权力运行更加规范,事务公开更加透明。拆除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篱笆墙”,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潘书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