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坊里的弄堂,尽管已有94%的动迁率,但历史风貌仍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摄
上海市四川北路公益坊距离著名景点南京东路外滩仅1.6公里。如今,这里的31户居民即将面临一场可能是“说一不二”的强迁。已经有好几户人家当着邻居们的面被“架走”。
尽管他们的住宅有的被认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有的被上海市文物局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尽管这些房屋里的居住者有的是离休老干部,有的是“韬奋奖”获得者遗孀,还有的是手工小提琴制作世家传人,但是他们都不得不面对法院出具的一纸“强迁令”。
上海市发改委2014年50号文件显示,公益坊所处的地块被认定为“旧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但上海市人民政府却在2015年的一份批文里把这里一部分房屋定性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性质为“公寓”,而整个公益坊则被整体列入国家文物局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移动文物目录(上海卷)》。
“我们不是棚户区,不需要政府给我们改善生活,我们住得很舒服。”一位居民带着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参观了一整栋名为“颖川寄庐”的房屋。入宅后,室内两侧是高达3层、整齐排列的房间,木质楼梯悬空架在3层挑空的客厅里。尽管破损严重,但仍能感受到昔日的气派景象。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这一整栋房屋,如今每平方米评估单价约为2.7万元~2.9万元。而10年前的2006年,公益坊59号楼一个11平方米的亭子间,以60万元的售价卖出“居住租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