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星期一

武陟成立慈善幸福院每月缴百十元他们老有所依

来源:大河网 编辑:吴海东

在武陟县大虹桥乡西温村慈善幸福院里,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

□记者蔡君彦文许俊文摄影

本报讯 听戏、打牌,领慈善礼包,吃重阳节饺子宴……岁岁重阳,昨又重阳,在我省武陟县多个乡村的慈善幸福院里,处处洋溢着这一中华传统敬老爱老节日的喜庆和热闹。随着河南省慈善总会发起的“慈善敬老周”正式启动,我省多地的慈善医院、慈善文化教育基地等都将开展义诊、慰问演出等。

现场重阳节收到慈善大礼包老人们乐开怀

“今天是重阳节,我们来送上礼物表心意,祝福大家每一天都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和和美美。”武陟县詹店镇小马营村慈善幸福院里,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刘高贵一边给老人们发放慈善大礼包,一边送上节日祝福,老人们接过大礼包,看着实用的保温水杯、羊毛毡护膝和唱戏机,布满皱纹的脸上乐开了花。

随后,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又赶赴武陟县大虹桥乡大官庄村慈善幸福院、武陟县东张村慈善幸福院、武陟县中心养老院等,为老人们送上节日礼物和祝福。

刘高贵表示,敬老孝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年重阳节,省慈善总会号召全省慈善系统发起的“慈善敬老周”系列活动正式启动,除了工作人员分别赶赴焦作、信阳、新乡等地为老人们发放400份慈善大礼包外,“慈善敬老周”期间,全省各地的慈善医院、慈善文化教育基地等,也将各尽所能,开展敬老义诊、慰问演出等。

“在慈善幸福院,可幸福了。”在武陟县大虹桥乡大官庄村慈善幸福院内,75岁的胡长印老人对记者说起在幸福院的生活,一脸满足。

老人说,村里的慈善幸福院,是村委借助村级慈善工作站募捐平台,动员村办企业、外出经商人员等筹集资金,在闲置旧学校的基础上改扩建的,村里的老人每人每月交100元,可以来这里吃一日三餐,还可以在这里休息、娱乐,接受日间照料。“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六点半到这儿吃早饭;午饭、晚饭也在这儿吃,想休息可以到宿舍休息,宿舍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棉被,白天大家有说有笑,学些卫生保健常识,子女安心在外面忙,老人们有人说话也不闷。”这样的日子,让胡长印觉得挺舒坦。

探索慈善幸福院开创我省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大河报记者走访发现,如今在武陟县乡村很受百姓认可和欢迎的慈善幸福院,在慈善助力下,日渐成为我省农村养老服务的新模式。

昨天上午11时许,在武陟县大虹桥乡西温村慈善幸福院宽敞的院子里,炉火生得正旺,一帮人正围在一起包饺子,旁边的活动室里,爱心志愿者们正组织数十名老人欢聚一堂,有聊,有唱。

西温村村支部书记牛统战对记者说,去年4月,村里在几间旧房子里开办了慈善幸福院,为了改善条件,通过政府部门支持、村里集资和老百姓自发捐助,筹集善款建了更为宽敞的新址,重阳节这天,也是慈善幸福院乔迁新址的好日子,村里组织老人们来吃“饺子宴”,庆祝庆祝。

据了解,该村7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缴纳100元(有退休工资每人每月150元),可以来这里吃一日三餐,休息,娱乐。“之前有些老人的子女外出打工干活,老人在家凑合着吃剩饭,现在每天来了都是热菜热饭。”牛统战说,老人们过得好了,心情好了,家庭关系也更融洽。

据武陟县民政局局长、武陟县慈善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荣举介绍,该县60岁以上老人有10多万人,其中,农村老人超过80%,他们在前期走访中发现,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老人尤其是留守、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不容乐观,有的老人煮一顿玉米粥吃一天。如何改善农村养老问题?经过摸索,武陟县通过政府推动,依托村级慈善工作站,尝试村级慈善幸福院建设,此举也开启了全国农村养老与慈善事业相结合的先河,并荣获全国最高慈善奖——中国慈善奖。

慈善助力,多措并举,通过政府奖励扶持、企业帮扶、社会爱心捐赠、村里主动筹款、子女缴纳一部分等,多方筹措资金,在旧校址、闲置庭院等的基础上改扩建,成立慈善幸福院并维持运转,从2014年至今,全县已有103个农村慈善幸福院。在慈善幸福院,每位老人每月缴纳百十元左右,一日三餐有热菜热饭,有宿舍休息,还有棋牌室、活动室等供大家消遣娱乐。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是我省养老工作的重点之一,农村慈善幸福院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开创了一种新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同时,也让敬老孝老爱老的孝道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