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星期四

唐山大地震40年 外媒记录:从废墟中重生(组图)

来源:未来网 编辑:颜学辉

1976年

法新社:卡车载着伤者从地震中心驶到北京

【法新社秦皇岛1976年7月29日电】(记者:弗利波)大批救灾工作人员,特别是军事人员,今天下午在遭受地震破坏的地区汇集。

本记者经过城乡地震灾区时,看到正在大力进行救灾工作。

一辆辆满载着士兵的车辆——包括野战医院和替代断桥的水陆两用车——一长列一长列地行驶在因大雨而变成一片泥泞的公路上,涉过河川,驶向震中地区。

军用车辆上运载着铁铲和镐、壶锅和毯子。士兵们配备了步话机和自动步枪。

在北戴河及其周围地区,救灾工作在非常有纪律、十分镇静地进行。

青年、工人和民兵配备了镐和铲子,常常由卡车或轻便运货车载送,成队成队地去修理遭到破坏的东西,清理公路,并帮助搭起临时住所。

在这些工作中始终都可以看到人民解放军士兵们,他们工作时丝毫没有恐慌的表现。

北戴河和秦皇岛的居民们,也像在北京和灾区的所有城镇一样,都留在户外,在街上用一块块缝在一起的塑料布、雨衣,或者用一顶顶雨伞排在一起拼成临时小棚。

【法新社北京1976年7月29日电】(记者:比昂尼克)中国发生大地震后,今天有许多大轿车和卡车载着受伤的人从地震中心区驶到北京。

看来救灾工作在大规模进行。人们看到成队的军用卡车载着士兵向东面(灾情最重的地区)驶去。同时有成队的卡车满载食物、药品、衣服、帐篷和毯子驶往唐山和郊区。

不论是在唐山、天津、北戴河、秦皇岛或北京,所有的外国目击者都对中国人表现的冷静和镇定有深刻印象。

黑白照片(右图):大地震后,唐山化为一片废墟(1976年7月28日,常青摄);彩色照片:7月23日拍摄的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夜景。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1986年

美联社:唐山总人口增长到133万

【美联社唐山1986年6月17日电】(记者吉姆·艾布拉姆斯)十年前,唐山曾被历史上一次最严重的地震吞没了。十年后的今天,唐山市又重新诞生了。这是一种求生意志力的生动写照。

在那些困难日子里,政府动员了大批人员抗震救灾,唐山开始了恢复工作。在纪念唐山地震十周年来临之机,唐山城市建设委员会主任阚忠祥(音)说:“我们将向全国人民宣布,一个新的城市已经拔地而起。”

工人们为81万唐山居民建造了22万套住宅,重建了5所大学,还有医院、学校和其他建筑物。

阚主任说,所有这些建筑物都用钢铁框架加固,以对付今后的大地震。

唐山机车车辆厂、纺织厂、陶瓷厂以及煤矿等都已重新装建了新的更大的设备。

由于从外地来了大批建筑工人和其他人员,帮助建设这座已经破残的城市,唐山的总人口已增长到133万人。

那次大地震的遗迹保留了下来。作为一种纪念,唐山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机车车辆厂一座厂房的废墟,这里有因地震扭成麻花的大梁,有一堆堆震酥的混凝土块。

目前,大约还有一万人住在简易房里,等着迁入新住宅。官员们说,市政府准备在今年年底把所有这些人都重新安置好。

唐山市设立了18个医疗机构,来管理3800名因地震致残瘫痪的病人。一个医院的院长说:“我们想方设法使他们振作起来。”

城市本身依然是单调乏味,尽是些一排又一排的五六层楼的住宅。公园和商店依然很不够。

由于地下煤矿坑道纵横,地面不能建筑高层建筑,人们在离市区20公里远处建造了一个新城镇,居住着6万居民,建造了一些大型企业。这一做法也解决了唐山市的污染问题。唐山曾是中国污染最厉害的城市之一。

为了纪念唐山地震十周年,一座位于市中心的纪念碑和纪念馆正作最后修整,即将开放。

黑白照片:大地震后,唐山化为一片废墟(1976年7月28日,常青摄);彩色照片(右上图):7月18日拍摄的唐山市云天广场。新华社发(李富强摄)

1996年

路透社:唐山在废墟上重新崛起

【路透社中国唐山1996年7月24日电】题:中国的一座被地震摧毁的城市重新崛起,但人们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记者王明)

中国的唐山市20年前发生的那场里氏7.8级的地震,是近200余年来地球上发生的一场最致命的地震,也是自中国1556年陕西北部发生大地震以来给中国的城市造成破坏最大的一场地震。陕西当年发生的那场地震致使83万人罹难。

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们在谈话时往往都是回顾那可怕的往事,但是在地震20周年的时候,这座城市重新成为中国河北省北部的矿业和重工业中心。

唐山市新建的地震纪念馆里陈列的很多内容都是颂扬自地震发生20年来取得的经济成就,说明词里多处把唐山比作“不死鸟”。

唐山市只精心保存了几处废墟,以让居民们记住20年前的7月28日凌晨发生的那场浩劫。

唐山市获得了新生,一条条新修的马路比过去更宽阔,一大片高耸的商业大厦拔地而起。唐山市的市长前不久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说:“头10年是恢复阶段。在那之后,我们从1986年起就一直在发展经济。”唐山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中国其他城市,近几年的年度增长率达到20%。

在1976年的那个阴雨绵绵的早晨,衣不蔽体的幸存者们忍着饥渴,在废墟堆里搬运尸体。当时在他们看来,经济振兴无疑是个遥远的梦想。

那时,站在唐山市中心,在四周可以看到的范围内,所有的建筑物都被夷为平地。煤矿、钢厂、水泥厂等主要工业部门都一片死寂,所能听到的只是被压在残垣断壁下面的幸存者发出的绝望的呼救声。

一位退休工人说:“家家都失去了亲人。怎么能只为自己失去亲人伤心呢?”另外一位退休工人说:“我当时没有流泪。谁也没有流泪。那场地震太严重了,使人欲哭无泪。”

黑白照片:大地震后,唐山化为一片废墟(1976年7月28日,常青摄);彩色照片(中图):2015年2月26日拍摄的唐山市夜景。新华社发(董钧摄)

2006年

路透社:地震的影响仍然很深

【路透社河北唐山2006年7月25日电】30年过去了,如今这个重建的采煤中心交通繁忙,商业兴隆。但是居民们说,对地震的记忆仍在深深地影响着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们。不过,人们也在更积极地生活,赵家兄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年41岁的赵秀国童年的剩余时光是在另一个城市的一所孤儿院里度过的。对他来说,地震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他和哥哥赵秀顺的关系更亲密了。

哥儿俩如今早已长大成人,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铺。他们为地震中死去的人们做了一件很怪的事情,哥儿俩迷恋F1赛车,因此自己动手攒了一辆赛车。

赵秀顺说,对于死去的人们来说这辆车就是证明:活下来的人们在继续实现他们的梦想。

“在30周年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们应该给死去的人一些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表示哀悼、纪念。”他说。拉煤的卡车隆隆驶过,他的手上沾满了机油。

“这是要说明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生活得很好。”

在位于唐山的一所大学校园里,原来的图书馆废墟被保留下来作为纪念。当时地震发生时,大块大块的混凝土楼板被撕裂,现在上面已是杂草丛生。

在位于这座城市中心的纪念碑广场内,人们摆上了鲜花。但是,在一家一家的人出来放风筝、孩子们在纪念碑的影子里玩耍的时候,纪念碑广场也在向继续前进的人们说着什么。

“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地震的影响仍然很深,”地震过后两年出生的唐山居民张文(音)说,“可是你得向前看,对不对?你不能就停在那里。”

黑白照片:大地震后,唐山化为一片废墟(1976年7月28日,新华社记者刘东鳌摄);彩色照片(上图):7月9日拍摄的唐山市城区。 新华社发

2016年

埃菲社:世园会助力唐山“凤凰涅槃”

【埃菲社唐山2016年7月3日电】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于4月29日至10月16日在唐山举办。在唐山世园会园区内,有一座寓意这座城市凤凰涅槃的巨大雕像。这座凤凰雕像不仅象征着唐山从1976年大地震留下的废墟中重生,也象征着这座城市的转型。

唐山在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史上首次利用采煤沉降地,在不占用一分耕地的情况下举办博览会。换言之,本届世园会540公顷的核心区建立在过去的废墟之上,使凤凰涅槃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这也正是唐山在发生变化的最佳例证。

唐山是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城市,距离北京180公里左右。这里40年前曾发生过一场剧烈的地震,带走了该市约四分之一市民的生命,并摧毁了大多数建筑物。当年为了走出危机,唐山尝试利用工业代替矿业作为发展引擎。可以说,唐山的涅槃为中国的钢铁工业夯实了基础。

官方数据显示,假如将唐山视为一个“国家”,那么去年它已凭借8270万吨的钢铁产量成为世界第四大钢铁“生产国”。然而,全球钢铁市场疲软使得唐山的经济陷入危机。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工厂停工的现象严重影响唐山的发展。

为了摆脱危机,唐山重新踏上征程。如今,唐山以举办世园会为契机,开始寻找更加绿色的未来。当地政府负责人表示,世园会将为唐山的经济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黑白照片:大地震后,唐山化为一片废墟(1976年7月28日,常青摄);彩色照片(上图):7月9日拍摄的唐山世园会南湖景区。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延伸阅读】守护唐山大地震截瘫者24年的承诺:“别哭,还有我!”

中新社唐山7月27日电 题:守护唐山大地震截瘫者24年的承诺:“别哭,还有我!”

中新社记者 鲁达 肖光明 王天译

临近“7.28”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朱德芹家又有了新变化。一台50英寸的电视机,让20多平方米的房间顿显“奢侈”。和电视一同换新的,是一组智能淋浴。若不是低矮的门窗和随处可见的无障碍设施,人们或许意识不到,这是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康复村一位高位截瘫者的家。

这一切,对于每月只有500多元人民币政府救助金的朱德芹而言,曾经做梦都不敢想。

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一场里氏7.8级的强震,造成24万人罹难,3817人截瘫。朱德芹的家也在这场地震中没了,灾难带走了与她相依为命的母亲,也让时年22岁的朱德芹高位截瘫。

1983年,经人介绍,朱德芹与同是大地震截瘫幸存者的王保占结婚。1992年,唐山建成无障碍的康复村,“村民”们均是在大地震中造成下肢瘫痪的伤者。朱德芹夫妇也在这一年住了进来。

“终于觉得要苦尽甘来了,可命运又一次抛弃了我。”朱德芹说,时年44岁的王保占被查出肺癌,每月依靠政府救济度日的夫妻二人,根本买不起昂贵的抗癌自费药。回家路上,朱德芹抑制不住地放声痛哭。

“正在我伤心的时候,骑车路过的王世民停了下来。问明缘由后,王世民只说了一句,‘别哭,还有我!’”朱德芹回忆说,那天下午,王世民一路把他们夫妻二人送回村。

随后几年,王世民遍访名医,坚持为王保占购买自费药品,并为他们购置全套家电。即使在王保占去世后,王世民仍每月给朱德芹送去1000多元。“我以为那只是随口说的一句安慰话,没想到竟成了他这24年坚守的承诺。”朱德芹说。

让王世民做出承诺的,还有另外40名大地震导致的伤残者。自1992年开始,王世民每月固定拿出2.6万元分发给他们用以改善生活,逢年过节还为他们准备米面粮油,24年来从未间断。

“看到这些册子没?里面记载着24年来每个月的每一笔钱,都发给了谁,发了多少。这些册子由我和康复村的另外三人一同保管,(救助金)一同分配。”朱德芹指着柜子里厚厚一沓册子说,根据家庭困难程度,每人每月都能分到几百至上千元,这些钱,足以让这41个残疾家庭的生活上一个台阶。

打开册子,最上面的一页是今年7月份的救助金发放记录,上面写着:“苏保齐700元,李冬梅550元,齐立新750元……”

电视机装好了,遥控上密密麻麻的按键让朱德芹犯了愁,她习惯性地拨通了王世民的电话。“别着急,一会儿我去告诉你怎么用。”王世民在电话中说。

听说王世民要来,尽管屋内已是一尘不染,朱德芹还是洗出一条抹布,转动着轮椅,将家具仔细擦了一遍,又把沙发整理得没有一丝褶皱。

刚过大暑时节,又接连下了两场雨,唐山的天气闷热异常。王世民穿着一件领口洗得发白的蓝衬衫,花白的头发无力地贴在额头,疲惫的脸上挂着笑容。

一番设置后,电视机画面停留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报道,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的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下,摆满了祭拜亡灵的鲜花。这一幕,让一直满心欢喜的朱德芹突然哭得像个孩子:“40年了!我也想在‘7.28’那天去祭拜一下妈妈。”

大地震发生时,正在四川当兵的王世民躲过一劫。1978年,他退伍后分到一家工厂当铆焊工。不久,他下海经商,用30多年时间,创建了北京中海神龙集团公司。随着财富的增长,王世民的慈善事业也越做越大,数十年间先后为希望小学和贫困弱势群体捐赠近4000万元。

对慈善事业出手阔绰的王世民,却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一件红色的羊绒衫,一穿就是十几年。

激动的心情慢慢平复,朱德芹用满是皱纹的手拭去眼泪。此时的她还不知道,从来没有说过谎的王世民,这次注定要食言。

半年来暴瘦了30多斤,病重的王世民在两次拒绝了医生的住院要求后,身体状况亮起红灯。朱德芹打电话时,王世民正打算回家收拾衣物住院,电话让他再次把时间给了康复村里的“亲人们”。

从朱德芹家出来,又走访了几位康复村的“老朋友”后,王世民坐车前往北京的一家医院。“谁也没告诉(病情),省得大家担心。”王世民说,他会让家人在“7.28”那天接送朱德芹祭拜母亲。(完)

(2016-07-27 13:12:33)

【延伸阅读】唐山大地震40周年:追寻“涅槃之城”里的精神血脉

中新社唐山7月27日电 题:唐山大地震40周年:追寻“涅槃之城”里的精神血脉

中新社记者 鲁达 肖光明 王天译

7月的唐山,酷暑无法阻挡抗震纪念碑前祭奠的人群。追忆过去,抚平伤痛,为了更好的明天。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河北省唐山市,一场突入其来的7.8级地震,顷刻间将这座百年工业重镇夷为废墟。

24万人罹难,16万人重伤。这场灾难被称为“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灾害之巨,震惊世界。曾有外国官员“断言”:唐山这座城市,将从此在地球上消失。

40年间,这座因凤凰山而得名的凤凰城,在一片废墟上浴火重生。她的足迹,坚毅、奉献、创新,成为这座“涅槃之城”里流淌的精神血脉。

“难以置信!”每当介绍起自己的家乡,在美国求学3年的唐山人徐朔原都会听到外国朋友如此惊讶地答复。

1997年出生的徐朔元今年暑假回国时,带回了自己的外国朋友,“在他们的记忆里,大地震是他们对唐山的唯一印象。我要让他们看看新唐山。”

这几天,徐朔原带着朋友们在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游玩。在朋友亨利·洛克伍德(Henry Lockwood)眼中,唐山可以从废墟中崛起,与唐山人坚毅的性格直接相关。

“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清晰地记录了这座城市震后的重建节点。

统计资料显示,到1986年6月底,唐山复建完成,恢复建设竣工面积1800万平方米。当年年底,全市23万户居民搬入新居,占当时总户数的98.5%。

唐山人自我总结,10年间,汽车拉走了一个废墟唐山,内部消化了一个简易房唐山,重新建起了一个新唐山。

“北方瓷都”、“京津唐工业基地中心城市”等,再次成为唐山头顶上的光环。在经济发展起步晚于全国10年的情况下,发展速度依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2004年起,唐山市经济总量一直高居河北所有地市之首。2014年,唐山地区生产总值达6225.30亿元人民币,居中国城市第19位。

这些枯燥数字的叠加,透露着这座重生之城的坚毅。而创造这些奇迹的人,以及渗透在他们血液中的奉献和感恩,却让这座“涅槃之城”愈发生动。

64岁的王世民,在处理公司事务和医院检查身体的间隙,还会经常探望41名他最挂念的人。

从1992年开始,这位农民企业家每月向41名唐山大地震致残者发放“工资”。每月总计2.6万元人民币的支出,24年从未中断。

1990年出生的公安协警吕洪洋,每月工资只有1500元,但大部分工资,他都用于捐助贫困家庭的孩子。5年来,已资助20多名小学生。

这样的人,在唐山不胜枚举。

2008年汶川地震,唐山医疗队和抗震救灾抢险队是第一支到达成都的外地医疗队和抢险队。

据统计,唐山目前共有志愿者60余万人,其中注册志愿者45.8万余人。

奉献和感恩,深入城市血脉。

46岁的张庆东,每天因为谈项目、做规划而忙碌。这位同时从事矿山开采和钢铁制造的企业家,正在与唐山一起,乐观面对着“绿色”转型。

唐山这座因煤而建、因钢而兴的城市,曾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高峰时期,唐山的钢铁产量约占河北省总产量的一半、中国的1/7,世界的5%。

然而,这一切正在经历蜕变中的阵痛。面对着外部的冲击和自身结构的调整,唐山正在经历又一次的自我“重生”。

生存,需要痛下决心。官方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唐山从钢铁、水泥、焦炭、造纸等行业下手,829万吨铁、2056万吨钢、3563万吨水泥(含熟料)、590万吨焦化、84.61万吨造纸产能被淘汰出局。2015年,唐山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为26.1%。

现在的张庆东已经关停了自己的采矿和炼钢企业。最近他正在筹划承建一座新物流产业园。按照他的设想,新的物流园区将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物资集散流通基地。

“转型没什么可怕的,废墟里可以建起一座城,转型会更好!”张庆东言语间面带微笑。(完)

(2016-07-27 12:36:49)

【延伸阅读】逾80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著书纪念震后40年

图为杨玉芳、高志宏夫妇与该书主编王素女(中)合影。 付立冬 摄

中新网唐山7月27日电 (付立冬 白云水)27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一部由80余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亲自撰写的纪实文学《唐山四十年:从悲壮走向辉煌》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驾着轮椅从唐山截瘫疗养院赶来的杨玉芳、高志宏夫妇同为本书的作者,他们在书中写出了自己从地震受伤到获得救助的亲身经历。高志宏说,地震的惨烈在我的记忆中已不是十分的清晰了,但是令我们刻骨铭心的是人世间那种人性的闪光和真情。

据介绍,该书共八章,第七章《轮椅上的生命之光》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主要介绍了震后四十年这些截瘫病人们如何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勇往直前地塑造生命奇迹的过程。书中近百篇文章的作者既有普通民众和底层百姓,也有抗震救灾英雄、专家学者、著名作家、文化名人。

该书主编、唐山中恒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素女,谈到编写出版这本书的初衷称,“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来到唐山时,就经常听人们讲起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抢救伤员的英勇壮举,为纪念唐山地震40周年,我决定编写出版这本书,就是把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的抗震精神弘扬和传承下去。”

据本书的编写者之一、唐山评论家协会主席杨立元教授介绍,该书从今年1月份开始,利用5个月的时间,通过向唐山文化名人、著名作家约稿,向市民征稿,采访抗震英模和重点人物等方式,完成了共计100万字的书稿。该书分为上下两卷,通过8个章节,分别讲述了解放军、工人、医疗队、唐山市民、获救伤员、截瘫病人等不同群体在大地震中的经历,是对40年来的唐山历史进程和唐山人生命历程进行全面审视和深刻归结。

全国政协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为该书作序并写道,阅读此书,不仅使我深切感受了唐山人民在地震劫难中那种生命遭到极度摧残的悲怆和凄楚,感怀他们在生命困境甚至绝境中相互救援关爱扶持的人间大爱,也深刻体验到了他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这部书与过去反映唐山大地震的同类书籍相比,有着独特的品格。(完)

(2016-07-27 21:43:36)

【延伸阅读】唐山大地震40周年康复村截瘫家庭探访:从“活着”到“生活”

中新社唐山7月26日电 题:从“活着”到“生活”——唐山大地震40周年康复村截瘫家庭探访

中新社记者 陈林

从“活着”到“生活”,轮椅上的尹铁军夫妇走过了40年。

40年前的尹铁军正值风华正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上着工人大学。在他眼里,这叫“理论实践相结合”,待毕业后还会有“进步”。

1976年7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尹铁军遭受了生命中的重创:从健全人到截瘫患者。在他所在的唐山,这样的人共有3817人。曾有国际卫生组织专家预言,他们的生存极限是15年。

因伤情严重,被救出来的尹铁军数次昏迷,又数次被雨水浇醒。他说,当时周围全都塌了,看着满地的尸体,自己只想活下来。

尹铁军先被送到北京治疗,后来又被送往陕西的医院,在那里,他结识了“同命相连”的老乡李丽霞,二人在数年后结为夫妻。

听到老伴说起这段往事,在轮椅上一直逗外孙女开心的李丽霞笑言,两人当时结婚就是“彼此搭个伴,也为了减轻家里人的负担”。

3个月大的外孙女如同当年女儿的出生一样,给这个家庭带来无尽的欢乐。逗外孙女开心的同时,李丽霞自己也笑个不停。听闻笑声看向妻子的尹铁军,也是一脸幸福。

尹铁军说,有孩子这个家就完整了,也是对未来生活希望的寄托。

采访当日是尹铁军的生日,女儿已从饭店订了一桌菜,妻子还是又给他煲了爱喝的汤。尹铁军感叹,地震时想着的是活着,残疾后一段时间曾度日如年,而现在,过着的是生活。

这个约60平方米的家中,洁白的墙上挂着男主人公的书法、绘画作品。在装有他们与成龙、鲁豫等明星合影的相框旁边,还有一把小提琴。

心存感恩的尹铁军经常把书法作品用于公益事业,汶川地震的义卖、给自闭症和孤残儿童的义拍成了他多次提及的事情。他说,回馈社会让他觉得又融入了社会,成了有用的人。

从尹铁军家出来时已临近中午,走在康复村里,耳边听到的几乎都是从各家传出来的锅碗瓢盆变奏曲。

轮椅上的第五任村长齐伟说,自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这个无障碍社区后,这里就成了震后截瘫患者家庭的一个聚居地。8排26套住房中目前生活着26户37位残疾人,基本上都是从截瘫疗养院结婚后来到这里的,互帮互助早已成为这里的风气。

从村内的一路平坦到屋内“藏”在墙壁里的卫生间,根据残疾人生活习惯设计的康复村,处处体现着方便。尽管如此,从截瘫疗养院刚搬来时,王丽书仍不能适应。她一边笑一边对丈夫陈洪根撒娇“埋怨”道:“当时好累,好累呀!”

在疗养院,吃饭、卫生都有人管,这里几乎都是“自力更生”:水自己弄、衣服自己洗,墩一次地就“一身汗一身汗的”,有时墩布条缠搅到轮椅轮子里,半天也弄不开。她甚至和丈夫商量要重回截瘫疗养院。

在那里,王丽书和陈洪根走在了一起,并和其他十多对截瘫夫妻一起举办了集体婚礼。

说起恋爱经历,王丽书有些得意:他开始在她的病房门口绕,后来就进屋里串门……起初她曾经拒绝。不时,王丽书还会问丈夫,“是不?”

面对妻子一遍遍的“印证”,正在做饭的陈洪根笑而不语。此前,他刚出摊回来,一个配钥匙的手艺每月能为家里增加1000多元人民币的收入。他满足地说,“这个买卖挺好,出去就赚钱。”

历经种种不适应后,最终他们还是和其他“村民”一样坚持了下来,一是舍不得这个小家,二是不愿意再过被别人照顾的生活。

“那样心理上会残疾一辈子”,王丽书有些感慨道。

她说,从残疾人到正常人的路很难,但他们在这里试着做到了自力更生。(完)

(2016-07-26 14:21:31)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