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2016中国?青海国际生态旅游创新发展分享会在青海西宁举行。图为分享会现场。 罗云鹏 摄
青海省旅游局局长徐浩29日在此间表示,面对新的机遇,希望通过生态旅游的实践、探索和创新,推动青海旅游业发展,让生态元素更多更好地助力旅游产业,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为青海旅游产业的多层次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徐浩是当日在青海西宁举行的2016中国·青海国际生态旅游创新发展分享会上作出上述论述的。“生态旅游”这一术语,于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青海现有世界级旅游景点11处,国家级旅游景点52处,省级旅游景点数百处,具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400多项,不少旅游资源堪称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代表性景观诸如青海湖、三江源、昆仑文化、塔尔寺以及藏族、土族、撒拉族民俗风情等。
7月29日,2016中国?青海国际生态旅游创新发展分享会在青海西宁举行。图为分享会现场丹麦生态旅游专家、世界旅游组织特聘顾问汉斯?卡尔?雅各布森发言。 罗云鹏 摄
“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破坏小。据测算,旅游业万元产值能耗仅约为全国单位GDP能耗的1/6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1/11,是公认的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徐浩坦言,“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已成为倍受欢迎的生态产品,向绿色要‘发展红利’的前景十分广阔。”
青海要想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很明显最大潜能是依托于自然和当地文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和中小型生态胜地。”丹麦生态旅游专家、世界旅游组织特聘顾问汉斯·卡尔·雅各布森建议,根据国际惯例,在青海开发管理生态资源,应该从中到高海拔山谷、草地、湖泊地区选择视野开阔的、有战略意义的位置,并从现有城镇和服务中心方便至此。
“生态保育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价值,没有生态保育精神的旅游与一般旅游没有两样。”台湾生态旅游协会监事赖鹏智介绍,台湾对生态旅游的期待还赋有对业者与游客环境教育功能,借着对业者的训练过程,要求业者在操作时力求减费、节能、减碳、不惊扰动物以及不破坏环境。
世界旅游组织亚太部主任徐京建议,旅游目的地向旅游者提供体验经济物,如生态体验类、文化体验类、体能体验类等每一类体验都可以创意和策划与时俱进的新的体验类吸引物,并经媒体使之进入市场,成为新的吸引力资源。
青海省旅游局预测,2016年青海省旅游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530万人次,增长15%;实现旅游总收入280亿元(人民币)。其中,入境游客7.8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92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