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南京市地名委员会在官网公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的地名命名公告,有趣的是,新地名中不乏老面孔——诸如雨花台区“大定坊”等在城市建设中消失的老村庄,通过道路名再现。地名是怎么形成的?河西新城令人弯弯绕的“山水地名”又有什么规律?记者采访地名区划协会的专家对这些“地名趣事”进行解答。
命名特点
以新地名保护历史文化
扬子晚报记者在南京市地名公共服务网上看到,此次新增的147个新地名涉及除高淳、溧水之外的各区,绝大部分是街巷支路,以附近的小区,或与其相衔接的主干道的名称中取字组合成新地名。比如秦淮区红花村25号2幢东侧的一条小路,由于它在文安街以北,被命名为“文北巷”。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近郊一些历史悠久的村庄在拆迁后,其名称通过新建道路命名的形式再现。最典型的是雨花软件谷内银杏路南侧、茗苑北路东侧一条南北走向的新路被命名为“大定坊路”。2005年出版的《南京地名大全》记载,大定坊是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的一个自然村。相传这里原来是染布作坊,工匠们用蓼蓝叶和石灰水制作了蓝色染料,制作靛蓝色的织物,作坊被称为“靛坊”。清代时,作坊区形成大、小两个村落,村名也渐渐讹为“定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