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星期二

张靓颖母亲开撕准女婿引发热议父母应不应该干预孩子的婚姻?

来源:大河网 编辑:颜学辉

制图/郑萌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肖肖

记者 吴涛

明星张靓颖要结婚了,但她高兴不起来。一边是执著等了十几年的“命中人”,一边是从小相依为命的妈妈。妈妈对未婚夫的公开控诉,已经让张靓颖数次落泪。

因为“明星效应”,这件家务事迅速引发了网络大讨论。父母应不应该干预孩子的婚姻?用他们的话说:“给孩子指一条明路。”而郑州的婚姻家庭咨询师,通过真实案例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婚姻的过度干预,已经成了不少人婚姻不幸的根源。

事件聚焦

丈母娘公开信控诉准女婿

近日,明星张靓颖的母亲在女儿结婚前夕,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对“准女婿”进行了各种控诉。

信中的控诉主要包括:张靓颖曾经“被小三”,而且“准女婿”冯轲与女儿的结合,也是为了骗她的钱。

之后,张靓颖与冯轲也多次回应,逐一解释其中的情况。对于财产等问题,则是两方互不相让,都觉得自己有理。

接着,张靓颖母亲将女儿未婚夫冯轲起诉。她的一系列做法,就如同在公开信中所说,是为了女儿好,所以宁可女儿以后怨恨自己。

对此,张靓颖的回应是,可以理解母亲爱她的心,也会继续和她解释。

不管这个“剧情”最终如何反转,一位公众人物的母亲,如此大张旗鼓反对女儿的婚事,还是在网上引发了舆论热潮。

进展

丈母娘起诉,法院已受理

除了反对张靓颖与男友冯轲的婚事,张靓颖母亲张桂英还公开指责冯轲欺骗女儿,侵吞女儿和她的公司股份。据媒体报道,在此前的9月30日,张桂英已将冯轲及其名下公司北京少城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告上法庭。

张桂英起诉要求确认两被告违法剥夺其股权资格及股权的行为无效,并恢复她在北京少城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股权及股东资格,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目前,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已受理此案。

网友讨论

父母对子女婚姻应不应该管?

如果按照婚姻法,自然是结婚自由、离婚自由,但具体到生活中,父母的意见却往往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正方

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不会幸福

支持者认为,丈母娘看女婿的眼光不会错,“一个母亲最大的智慧,就体现在挑选女婿时。”

网友“饭路”:张妈妈对冯还是很了解的,很多时候女人会因为各种原因去原谅男人,同时被自己感动。殊不知,这会毁了将来。而作为母亲,她清楚地看到这点,她一直在努力让女儿不要受到如此之伤害。

网友“LOVE”:根据概率,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大多不会幸福,身边有太多类似的案例了,毕竟老人的阅历摆在那儿,人们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必然有它的道理。

反方

父母要接受孩子的独立成长

网友“远方”:我为了爱情远嫁2000多公里,当初父母也是排斥的。如今自己的小家庭越来越好。感谢自己的坚持,但我想即使我的选择是错的,又怎样?我从来不缺乏从头再来的勇气,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只为自己负责。

网友“平安果”:即使我已经是一位妈妈,但是生活的年代、生活的经历不同,我们依然和父母的观念相差甚远。妈妈希望的是一辈子幸福,而我们更看重当下的幸福体验,一辈子的变数太大。社会在进步,思想更开放,这是我们中国普遍存在的家庭亲子矛盾。

专家观点

观点

有一部分婚姻死在家长手上

金博大律师事务所婚姻家庭咨询师、专业婚姻律师王利云说,这件事确实折射了目前的大多数婚姻家庭的状况:父母对孩子婚姻家庭的过度介入。

她的看法是:父母顶多提供建议供孩子参考,而不应该过度干涉孩子的婚事。“确实有一部分婚姻完全死在父母的手上。”

她说,曾经有一个单身母亲,无限放大女婿的缺点,说她各种不好,不让女儿往婆家去,“其实在我和他们的咨询当中发现,这个母亲本身孤独感太严重,自己本身的婚姻都没有经营好,但她自己不觉得,把这种焦虑投射到女儿身上,最终导致女儿离婚了。”

王利云说,父母反对孩子的婚事,大多是代际沟通问题,其实在现实中,不少不被父母看好的,最终过得很幸福。

在她看来,婚姻是孩子的事情,父母可以提建议,把可能的风险告诉孩子,最终还是让孩子做决定。

而且,父母的观点并不一定全对,婚姻是个漫长的过程,各种情况都可能发生变化,不仅仅是归结于父母最初的“看好”或“不看好”。

在她接触到的案例中,不少仅仅是小两口吵架,可能第二天就好了,父母一介入,导致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还有一些是两个人感情没什么问题,因为婆媳矛盾不可调和,最终离婚的。有的父母,不过是时代不同,过去买几十块的衣服,看到儿媳妇买一两千的就不满意。”她说,这种情况,已经成了一些人婚姻破裂的杀手。“过度干涉,会把孩子的婚姻逼上绝路。”

观点

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人生

著名婚恋亲子专家林文采说,这折射出了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父母自认为付出了爱,到孩子那里爱却成了伤害。

她说,任何一个人要想获得健康成长,都需要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而心理营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滋养一生的心理营养,孩子在7岁以前就能完全获得,比如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家庭关系的稳定,引导孩子正确管理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

而这种童年的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后来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

她说,对于父母来说,懂得一句话就行了:“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