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星期二

河南秸秆禁烧工作成效显著网友:拼出来的“国庆蓝”,美!

来源:大河网 编辑:颜学辉

网聚观点

秸秆还田是大势所趋

大河网网友“水中石头”:现在的机械发达了,切秆方便得多了,农民从心里面也是乐于秸秆还田的,光靠肥料,地劲都吸光了,农民比当官的更明白这个道理。

网易网友“三克虫子”:对于焚烧秸秆我最有体会,以前家里都是烧秸秆,我劝他们不要烧,会损坏土地、烧死益虫,都不听;第二年家里种出来的花生几乎没有完整的,都是虫洞。过了几年大家都不烧了,花生也没虫洞了。

□大河网记者孙华峰

10月9日,大河网(www.dahe.cn)记者从河南省秋季秸秆禁烧推进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我省今年秋季秸秆禁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进入秋季以来,全省实际火点数为6个,与2015年同期的164个火点数相比,降幅达96.34%。其中,国庆假期期间我省只发现1个火点。

事实上,秸秆禁烧工作完成得好,和河南秸秆禁烧政策好、基层工作人员很拼大有关系,也和普通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秸秆禁烧开展督导巡查已超30万人次。对此,网友纷纷点赞,称拼出来的“国庆蓝”,很美。

动真格的才能效果好

今日头条网友“海上生明月”:今年禁烧工作做得好,主要有两点。首先,收玉米时,秸秆直接粉碎,切实做到了秸秆还田。其次,上级敢动真格,凡卫星发现某一区域3处火点,相关行政一把手就地免职,所以今年确实效果奇好。我经常往返于城乡,还没发现野外有一处烟、火。

大河网网友“笑醉天”:有成绩就要肯定,就要赞扬;不能一味地批评。这些天没有下雨,也没见野外哪有焚烧秸秆的。希望多些鼓励,少些指责。要对不分昼夜坚守在田间地头的值班员们道声辛苦了,拼出来的蓝天白云很美。

蓝天白云是共同愿望

大河网网友“剑雨飘香”:前些年国庆期间回老家,待在屋里还觉得睁不开眼,这两年回去,空气新鲜得很,到处是新翻的泥土清香,那种感觉,酸爽极了。村里人说,几十块钱就把秸秆切了,没必要冒着被抓罚款的风险干傻事,有那偷偷摸摸去点火的功夫,还不如歇会儿呢。

@至尊喷神:别的地方不知道,反正我回老家信阳村里没看到一个点火的,大家都很自觉。大气污染这么严重,国家天天宣传,农民觉悟比以前高多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就是留下了金山银山。这道理,好懂。

基层故事

由不能烧到不敢烧不愿烧

大河网网友“超人归来”是豫北一个小镇的副书记,今年38岁,这个国庆节,他天天奔波于田间地头,每天和同事一起巡逻,向大家宣传秸秆禁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村民转变观念、破除陋习,自觉遵守秸秆禁烧规定。

“天刚蒙蒙亮,大家就集合了,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半,吃饭时,大家简单在街头买些吃的,就又去巡逻了。今年规定严,谁也不敢掉以轻心,生怕有一点火苗出来。”当然,后半夜也是有人值班的,“超人归来”说,由于国庆期间忙于秸秆禁烧工作,没有一点时间陪家人,10岁的儿子天天吵着要出去爬山,终究没办法陪着一起去,每天披星戴月,也没有时间陪陪父母和妻子,他的心里很是有些遗憾。

“说实话,全省各乡镇负责禁烧的工作人员估计跟我一样,过了一个没有休息的国庆节。不过,今年的禁烧工作效果确实不错,目前我们这儿没有发现一处火点,也算大家没有白干吧。”对于秸秆禁烧工作,多数村民都是理解支持配合的,他说,“由不能烧到不敢烧、不愿烧,老百姓环保意识真的在不断提高”。

专家观点

从法律上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10月10日,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气象学博士韩艳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说,通过国庆期间的观察,她感觉最近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确实很得力。“国庆期间,我和家人一起到商丘和新乡的景点游玩,感觉挺好,天真的很蓝,我把它称为‘国庆蓝’,这得益于我省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政策制定得比较好,比较严。”

韩艳认为,要从法律上建立一个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韩艳说,对于一些好的事情,我们应该表扬,这次河南省的防治措施制定非常到位。当然,对于一些不太自觉的人和行为,要从法律法规上进行约束,进行重罚。“地方的法律法规方面,还应该进一步规范,要形成长效机制,对于那些不自觉的人,必须要严惩、重罚并进行曝光。要让大家从行为上形成习惯,从心理上变成自觉,而不是只有严查的时候,大家才会遵守规矩。”

另外,要把大气污染的治理拓展开来,提升每一个人的环保意识。韩艳认为,人类生存环境包括多个方面,大气、土壤、水和森林等,都需要进行保护,每个人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一个人的随手一扔,就会对大家的生存环境造成污染。只有个体的环保意识增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才能真正得到优化,而个体环保意识的增强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