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吴智星 崔文
“在其他线路上,能不能推广一下104路模式?我们也想在家门口整整齐齐排队上车。”
“堵车,还有拥挤,真不想上车,又没办法,我也想每天坐104路!”
排队是个好现象,怎么排都不嫌多。昨天,《河南商报》“104现象”系列报道一经刊发,就有市民纷纷留言。
到底104路排队现象能不能推而广之呢?
【想法】
市民建议推广
104路排队现象
“这一道亮丽的风景,应该存在于郑州的每个角落。”昨天上午,在看到《河南商报》“104现象”报道后,郑州市民陈晨给河南商报记者留言,他对104路排队现象的印象尤为深刻。
和陈晨一样,对104路排队现象抱“羡慕”之情的市民不在少数。
“好的方面需要大家学习,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在纬五路工作的梁先生,可没尝到104路排队现象带来的红利,“一到下班,省人民医院旁的公交站就会爆满,有时都挤不上车,更别谈排队上车了。”
昨天,在河南商报记者收到的建议和实地采访中,绝大部分市民都表示,希望将104路排队现象向其他公交站台、线路推广,形成一种全面性的排队现象。不少车长称,乘客排队候车一方面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能提高乘车效率,于己于公都好。
河南省人大代表杨华民说,排队乘车能起示范作用,带动市民遵守秩序,104路排队了,其他线路也学排队,在其他公共场合也排队,这样以点带线,而后再以线带面,带动整个社会更文明。
【疑问】
推广“104现象”
困难大不大
在和104路车长的交流中,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104路乘客能形成排队乘车的习惯,和104路紫荆山立交桥下的场站有一定关系。
“这里空间大且是始发站,车辆出发位置相对固定,乘客排队也方便很多。”104路调度员张红霞说。
郑州其他一些有排队乘车现象的线路,比如在919路和35路公交场站,都有充足的空间让乘客排队。
昨天中午,在大石桥下等车的高先生说,他早就听说104路排队现象,但把这种排队现象推广到路边的公交站台困难较大。
“就比如大石桥这个公交站,十来米长、一米多宽的范围,有七八条公交线路经过,即使乘客排好队等候,但要乘坐的车不一定能停靠在排队的位置,排队也就没了意义。”高先生说。
此时,另一位候车的王女士插话,“我们都希望乘车排队,但是这个站台场地不大,而后面就是非机动车道,队伍很容易影响交通。”
而类似大石桥下的这种普通站台,占了郑州公交站台的绝大多数。
【建议】
设施和人员尽量完善
“无形之队”也可行
在允许的情况下能否多设置栏杆、画线,志愿者多帮助乘客上车。此外,不一定非要排成队,有序上车不失为一种“无形排队”。
不过,将104路排队现象推广开来,是很多市民的心声,对此,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郑州市民刘女士建议对于场地允许、乘客集中的地点,如郑州火车站、各大汽车客运站周边的公交站,设置排队S形栏杆,乘客上车必须通过栏杆排队;而对于场地狭小的公交站台,可在地面画排队区域,有效提醒乘客排队。
当然,在不少市民看来,志愿者参与仍是更好的办法。市民王先生称,很多乘客并不是不想排队,而是缺少“领头羊”,志愿者维持秩序如能常态化,效果会很好。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讲师董中昱表示,虽然市民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想让更多类似排队乘车的好规矩出现,还得靠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投资与建设,“就像供需一样,供给多了,人们才能更容易获取到资源,既然容易,他们就不会想着去争去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