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山立交桥下,乘客自觉排队坐104路公交,这一习惯已保持了16年,成为郑州亮丽温暖的风景。报道详见昨日《河南商报》A04版和A05版。
河南商报记者 崔文 吴智星
昨天,《河南商报》刊发了“104现象”报道,描写了郑州市紫荆山立交桥下,104路公交车16年来乘客默契排队乘车的现象。
报道发出后,在郑州全城引发强烈反响,市民纷纷点赞。同时,郑州市文明办主任也表示,媒体应该多支持、宣传这种文明行为。
其实除了104路,郑州其他公交线路也有排队乘车现象。
而与绝大多数城市类似,这种现象目前还未全面普及。
【反响】
市民:
打算带孩子去紫荆山立交桥下学习
昨天,《河南商报》“104现象”系列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不少市民纷纷致电河南商报记者,为郑州104路排队现象这道亮丽的风景线点赞的同时,更有家长打算带着孩子,去学习这种文明之风。
昨天上午,市民王先生就发来信息:在成都见市民排队按顺序上车曾感慨一番。如今郑州也有了,挺高兴人们素质的提高。他说,望商报多关注、多点赞、多倡导,让排队上车成风气。善莫大焉。
更多的读者也对104路带来的“城市默契”点赞,“希望这种默契传递到每个人身边。”
郑州市文明办主任:
点赞104路起带头作用 点赞商报报道
郑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州市文明办主任裴保顺在得知《河南商报》的“104现象”报道后说:“104路是郑州公共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多年来,104路的乘客已养成自觉排队乘车的习惯,而这种‘104现象’更是在郑州市起到了带头示范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郑州市其他线路上也出现排队的现象,自觉排队的这种行为与其体现的文明理念值得弘扬。”他表示,媒体应该多支持、宣传这种文明行为。
省人大代表:
希望遵守秩序的理念能融入方方面面
郑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104路排的不是队,是素质,而带头排队的人也给其他市民做了榜样。”该负责人也为商报的报道点赞,希望媒体能够多多报道有关文明素养的正能量的事儿。
河南省人大代表杨华民说:“104路的排队乘车只是一个点,是市民素质提高的体现,是市民遵守秩序的体现,希望这种遵守秩序、遵守规则的理念能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郑州才算真正的文明。”
【探访】
郑州排队上车现象 并未普遍存在
在郑州,排队乘车现象是否像104路一样普遍存在呢?
多日来,河南商报记者观察发现,这种现象依然“稀缺”,在人流密集地,仍有拥挤上车现象。
河南商报记者分别在花园路、桐柏路、中原路等路段的公交站台看到,并没有出现排队现象,往往是车辆进站时,乘客走到车门上车,在下班高峰期时,会有拥挤现象。
10月8日晚11点,在郑州火车站北公交港湾,已有百十位候车的乘客。公交车还没进站,就引起乘客一片骚动,纷纷挤到上车门前,跟着车辆进站,拥挤上车。乘客多时,车门都不敢开。
【风气】
郑州已有公交线路 学习104路排队
昨天上午,看到《河南商报》刊发的“104现象”报道后,郑州其他线路的车长也纷纷致电河南商报记者,他们的线路其实也有排队乘车现象。
919路车长毛红伟说,在919路的始发站——中原路西三环站,几乎每次候车时,乘客也会自觉地排着队。
毛红伟说:“车没进站,大家都是散开站着,但是车一来,大家就瞬间排队,还礼让孕妇老人,人的素质是真提高了!”
而在河医立交桥下的35路始发站,河南商报记者在此看到,场站内竖立着“请排队上车”的牌子,地面上也画着标线,规划了排队区域。
35路调度员说,地面画线规范乘客排队行为,已有五六年的时间,其间线不明显了,会重新画上。
“这个办法对于组织乘客排队上车确实有一定作用。”他说,不过由于在河医立交桥下乘车的人员流动性大,排队乘车的持续性会打折扣。
27路公交车虽然从东建材始发,但始发站是在路边的公交站台。27路车长宋志全说,即使在这里,也有乘客排队上车。
宋志全说,其实组织乘客排队,还要“归功”于104路,“每个月都要来104路跟着车长们学习,看看人家怎么把服务做好。”
在603路始发站——郑州长途客运总站,也经常有身披绶带的志愿者到站点进行服务,及时疏导乘客,维持乘车秩序。而他们这样做已经坚持了近13年。
“我们通过在指定站点设置‘请排队上车’指示牌,来进一步倡导市民文明出行。现在指示牌虽然撤掉了,但大家依然能够自觉排队。”603路志愿者梁源浩说。
此外,B1路、Y16路、18路等多条线路上,渐渐有了乘客排队的身影……
【专家】
市民素质提高 还要看公共设施建设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讲师董中昱说,郑州市乘客排队乘车现象增多,是市民素质提高的体现。
董中昱表示,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对精神文明的大力倡导,人们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已不仅仅是为了出行,还要兼顾满足保护自身隐私、舒适等需求。
但是,董中昱分析,从根本上来说,市民愿意排队乘车,是因为他们拥有了出行方式的选择权。
“随着地铁的开通、私家车的普及,乘客有了更多选择,就不会去挤一种交通工具,老老实实排队就能坐上车,获得乘车资源,人们为啥不排队呢?”
此外,董中昱说,近些年来,郑州公共设施建设很快,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要想更好、更快提升市民素质,还得政府继续投入更多公共资源,给市民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
【他山之石】
外地排队乘车 鲜有全面普及
想建设一座文明之城,排队乘车是一项基本准则。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除了郑州,国内一些相对发达地区,以及国外一些城市,排队现象则更为普及。
在北京前门的快速公交1号线的站台,能看到围起了两处S形的栏杆,乘客排队上车时,必须通过这些栏杆排队,方能上车。
而在北京西站的部分公交站台,同样也设置了类似栏杆引导乘客排队上车。
在长安街等一些重要路段的公交站台,地上画有每条线路的候车区域,乘客想乘坐哪辆车,就会在哪个区域内排队。
搜索新闻发现,在成都、广州、济南等城市,也有排队坐公交的事例。
在一些发达国家,排队乘车现象则更为普遍。河南商报记者咨询了多位在美国居住的华人,均表示,不管人多人少,乘客都会排队,已形成一种习惯。
在土耳其,有些公交站类似于BRT站台,方便乘客排队。不过据一位曾在土耳其居住的市民说,在老城区以及旅游景点附近等人流密集地,也会出现拥挤情况。
而刚刚提到的北京、成都、广州等国内城市,排队乘车也未全面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