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的一天,天还没亮,小碧乡水坝村村民罗玉珍就醒了。对她家来说,这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再过几个小时,她将去办理客运东站安置房的交房手续,拿到新居的钥匙。想到不久就能看到自家的新房子,罗玉珍心情开始激动起来。
8点准时把孩子送到学校后,罗玉珍和丈夫赶紧赶往客运东站安置点,没想到已经排了长长的队。“房子要交了,大家伙都积极着呢。”
罗玉珍是小碧乡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去年8月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启动整村搬迁工作到目前,短短一年多时间,罗玉珍就将告别旧农房,搬入崭新小区,这一变化让她觉得“像做梦一样”。
过去这些年,罗玉珍一直在家务农,照顾两位老人和两个小孩,丈夫农闲时在外打点小工补贴家用。虽不愁吃穿,但日子也不宽松。“手上没闲钱,有时小孩伸手要点零花钱,大人还得想想,比较恼火。”罗玉珍说,尽管不富裕,但自己有三层楼房,种的地也能管日常口粮,乡里乡亲和睦融洽,生活还算过得去。
因此,当整村搬迁的消息传来时,像大部分村民一样,罗玉珍并未感到太兴奋,还有些顾虑。“在村里住惯了,换环境能习惯吗?补偿政策公平吗?”最让罗玉珍担心的是,房子和土地都被征收了,以后做什么?
随着征收政策宣讲越来越深入、细致,村干部带头签约,走家串户讲政策、算明白账,罗玉珍心头的疑虑逐渐被打消。
在实施整村搬迁工作中,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将村民的利益和后续保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实施普惠政策,让利于民,提高农房基本价值,解决村民实际困难,经济区还提前谋划、抓紧建设5个安置点,让村民尽快就近回迁。各村也结合自身情况,积极筹划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为村民购买社保、加大用工培训等兜底措施,免除村民后顾之忧。
今年3月,罗玉珍签了约。“安置点离水坝村旧址不远,周围环境很熟悉。”罗玉珍充满期待地说,安置点按小区标准建设,有物业管理公司,安有视频监控系统,楼下还配套银行、超市、餐饮等,小碧中学也在附近。“新房上下是电梯,还有人专门打扫卫生、管理治安,出门就可以购物,孩子上学也不用走远,转眼就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对于以后如何养家,罗玉珍也有了主意:“这地段好,以后经济区项目开始建设了,可以把房子租出去。手上的补偿款可以想办法做点投资,两个人再出去打工干活,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与罗玉珍一样,双龙航空港经济区7000多户村民都将陆续搬进新居,迎来新生活。
本报记者彭婷谢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