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伟达通讯员朱玉梅
本报讯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武原街道在以往“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党员学习教育新路径,优化学习时间,打破空间限制,创新学习方式,让基层党组织活跃起来,让党员干部热络起来。
“固定时段”集中补
9月5日晚上7时,百可社区居委会办公楼灯火通明,从党员活动室隐隐传来了诵读声,近20名在册党员正在社区党总支书记顾雪忠的领读下,认真学习《党章》。
长期以来,由于组织生活和上班时间发生冲突,在册党员到会率总体不高。百可社区党总支经过前期摸底,结合以往的学习日会情况,决定从8月份起除了每月5日下午的固定学习会外,当晚增设夜间党员学习会,为无法参加白天课程的党员安排集中补课,确保全员参训,不落一人。同时,鉴于部分老党员学习意识很强,但苦于理论水平有限而“听不懂”“学不会”的尴尬,通过参加当天的“课后补习班”解决老党员的学习难题,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武原街道积极应对在册党员工学矛盾,采取集中补课、个别补习、加时补学等人性化举措,推进学习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党员每次的补学情况也将纳入先锋指数考核管理。
“先锋站”里就近学
“自从村里建立了党员先锋站,现在学习、交流方便多了!年老党员也不用跑太远的路来参加活动,时间安排上也更便当;而且都是周边的人,相互之间熟悉,平时很少聚在一起,正好借参加先锋站活动的机会聚聚、一同学习,感觉很热络,谢谢上级为我们创建了这样一个平台。”红益村第一网格党支部党员老冯笑呵呵地说道。
今年初以来,为切实推进网格党建工作,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和加强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武原街道按照“就近管理、就近活动、就近联系”原则,以现有网格为基本框架建立党支部,并设置统一标准的党员先锋站,规范开展相应活动,先锋站成了党员家门口的“加油站”、群众不出村的“服务站”。
“通过党员先锋站,一方面,我们可以及时将上级党委的有关精神宣传落实到基层一线,把涉及普通党员的工作传达到每一位党员。另一方面,党员主动向组织汇报个人的思想、工作情况,反映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建议。先锋站成了党组织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党员张关英深有感触地说,“虽然变忙了,但能有幸成为先锋站的站长,发挥余热为村里和党员群众做点事,我感觉很充实。”
“指尖课堂”移动学
明珠村是一个比较大的行政村,党员多达280人,由于学习日固定在每月5日,很少凑巧是周末,很多中青年党员要参加学习的话就得向企业请假,一两次问题倒还不大,但请假次数一多就会扣全勤奖。而且,部分中青年党员还是单位骨干,周末加班也是常事,即便安排在周末集中补课也有一定的难度。面对这样的情况,明珠村党委组织委员陆萍很是发愁。
在认真梳理和分析后,她决定对于这批文化素质较高、适应新事物能力较强的青年党员群体,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红船党建云平台等现代信息平台,让党员们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式”学习,让组织的声音、学习的内容、党员的交流融入日常生活中。
为实现广大党员即时学习、广泛交流,武原街道借助微信平台逐级建立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支部书记微信群及党员微信群,实时传达学习精神,推送学习资料,开展相关学习讨论。截至目前,已创建党委(总支)群29个、党支部群42个,群内党员分别达1058人和819人,为党组织和党员学习交流搭建了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