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郭光俊
编者按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做时代先锋,为党旗添彩,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信念追求。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和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本报即日起开设“时代先锋”专栏,集中报道我省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③7
□本报记者李凤虎
10月12日下午,秋高气爽,位于山区的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里人来人往。
在诊治室,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全省优秀共产党员、64岁的村医郭光俊正在忙碌着,他一边为病人做身体检查,一边反复嘱咐注意事项。
“郭大夫不仅医术好,人品还很好,总是让病人花小钱看好病。”看病的村民一致点赞郭光俊的医德。
在中药炮制室里摆放着近百种中草药,郭光俊说:“嵩山上盛产荆芥、防风、金银花、马齿苋、野菊花等100多种中草药,这些中草药是我带着村民从山上采的。”
“荆芥配防风治疗风寒感冒,荆芥配金银花治疗风热感冒,马齿苋单味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炎,疾病应该预防为上。”郭光俊将采摘回来的药材精心制成粉剂、汤剂和药丸,免费发放给乡亲。
“今年,是我行医的第50个年头。”郭光俊向记者聊起了他的行医生涯,“1964年,家乡脑膜炎流行,本村没有医生,不少乡亲失治而亡。看到乡亲们缺医少药看病困难,我便暗下决心,要做一名能给他们治病的医生。”
在乡亲们的资助下,郭光俊外出学医。1966年,郭光俊学习结束,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当起了“赤脚医生”,一干就是50年。
在郭光俊的办公室里,“病人的生命大于天”八个大字十分显眼。“农村人看病不容易,绝对不能马虎。”郭光俊说这是他行医的信条。
为了方便四乡八邻的乡亲看病,50年来,郭光俊在卫生服务站每天24小时值班,吃住都在站内,没有节假日,即使大年初一也不休息。一有时间,他便身背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行医送药,不管天寒地冻,还是炎热酷暑,总是随叫随到,风雨无阻。
50年来,郭光俊行医不计较个人得失,从未收取过出诊费。碰到家庭条件困难的患者,免费诊断送药。如今,许多村民都盖起了新楼房,而郭光俊和老伴依然居住在卫生服务站里。
凭借多年的行医经验,郭光俊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偏瘫、脑血管病等方面名气很大,有几家大医院想聘请他去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早年我在洛阳求学,家里没有钱,乡亲们拿出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接济我,嘱托我好好学医,回村帮乡亲们看病。人不能忘本,在我看来,乡亲们对我的恩情最为珍贵,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郭光俊说。
在郭光俊的感召下,他的二儿子和两个女儿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也回到村卫生服务站当了乡村医生。
“行医救人,职责所在。”谈及这几十年的坚守,郭光俊说,“我要用自己全部的才智和医技报效社会,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