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2 星期二

河南超高端藏家少高端艺术品未来走向何处

来源:大河网 编辑:颜学辉

河南商报记者 李笑凡 陈晓丽

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调整期”,而高端艺术品市场受到的冲击最大。

业内人士介绍,前些年高端艺术品市场“膨胀”,很多人盲目入市。后来行情突变,不少人入手的艺术品都砸在手里,“炒”出来的“泡沫”渐渐被挤掉。

如今,这一市场上的水分“挤”完了吗?未来高端艺术品市场将走向何处?

【“疯狂”】

抵押房子买艺术品

结果遭遇“断崖式下跌”

这两天,河南中嘉拍卖有限公司里里外外都在忙,董事长魏贺君说,他们在准备10月15日的拍卖会。这是他们今年第一场拍卖会,计划拍卖597件艺术品。

这可能是河南今年第一场大型的拍卖会,“(其他的)一场都还没听说。”河南云水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广新说,2015年河南还有三四场大型的拍卖会。

“拍卖是艺术品的一个主要(流通)方式,但去年拍卖就很少,今年更少。”郑州市文化市场行业协会会长娄保民说,拍卖交易量也在下降。

“2010年到2012年是巅峰。”魏贺君说,高端艺术品市场从2013年开始回落。

郭广新回忆,前些年,有的老板花上千万收购一些大师的作品,来“培育”自己的画廊,等升值以后出手。“前两年还有些人把房子抵押了买艺术品收藏,等着增值了再卖。”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们遭遇市场“断崖式下跌”,最终藏品卖不出去,不能变现,而银行又要收利息,很多人倾家荡产。

【问题】

河南超高端藏家少

前段时间中国首富王健林花2亿多元人民币买下毕加索和莫奈的作品,并说:“我从来没想过要赚卖画那点儿小钱儿。”

超高端的圈子,不受市场变化影响。然而,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发现,这类超高端藏家,在河南市场上数量非常少。

“炒”模式无法长久

炒作艺术品,以国内山东的“青州模式”为例,如今随着信用体系崩塌,青州模式面临崩盘。

“前两年市场‘泡沫’太大,现在就是在‘挤泡沫’,我认为目前‘泡沫’还有。”一从事艺术品行业多年的人士说。

新管理办法难落地

今年3月15日,我国新修订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娄保民在提到协会今年的工作任务时,多次提到了《管理办法》的落地和推广。

不过,在市场的多位从业者看来,《管理办法》的落地难度非常大,“艺术品的价格很难进行量化统计。”

【尝试】

艺术与金融结合

2010年,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旨在引领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到文化产业中。

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本的转化与融合,一时成为业内的热点。产生于欧美国家的艺术品抵押贷款业务在国内兴起。

然而,包括郭广新在内的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这一领域存在问题:艺术品价值难以判断。“银行缺乏专业的人才,国内也没有成熟的价值评判体系。”

“艺术银行”

郑州市文化市场行业协会所在的升达艺术馆,有一个“升达艺术银行”的展示区。据娄保民介绍,这是艺术品市场转型的一个新模式。

借助艺术银行的艺术品租赁业务工具,艺术品将不再是昂贵到无法企及的奢侈品,而是只需花费少量“零花钱”租赁即可享受和使用的商品。其后续还有艺术储蓄、艺术质押、艺术品金融等多项产品和服务问世。

而另一位业内人士则不看好艺术品租赁市场:“供应量很大,需求量很小。真正高端的艺术品谁会拿出来租赁呢?”

【呼吁】

留住艺术大家

河南应该是文化行业蓬勃发展的地方,但实际上,留在本土的艺术大家少之又少。

业内人士认为,河南还是有市场,河南也走出了很多好的艺术家,但河南对高端文化艺术品的重视宣传不够。

魏贺君认为,河南急需培养自己的“艺术人才梯队”,建立一个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从根源上把文化艺术的氛围营造起来。

“现在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真金。需要市场运作方、商家、创作者共同努力,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促进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王安乐说。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