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利明看望双目失明的老人
河南商报记者 张郁/摄
本版采写:河南商报记者 吴智星 崔文
素描1
她的细心出了名
常用牙刷为爱车缝隙“搓泥”
人物:苏利明
作为一名开了14年公交车的老司机,她的细心在车队是出了名的。在同事郭东梅眼中,工作中的苏利明“干啥都可细心”。
104路车长“捡”来一个大爷
今年重阳节气温有点低,郑州街头的行人早早穿上了大衣。桐柏路与西十里铺路交叉口东北角的路灯杆下,坐着一个乞讨的盲人,他叫张进保,他左手边的纸箱里有几张一块钱的纸币。他怀里一部红色的廉价随身听里,反复传出“我为什么哭得如此狼狈”的歌声,那是伍佰的一首歌,歌名叫做《痛苦的人》。
下午3点40分左右,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走到张进保面前。
“张大爷,来看您了。”
“你来了啊。”
女人弯腰,一手扶肚子,一手把张进保扶了起来,说:“呦,张大爷您的鞋穿混了,不是一对儿。”
“出门太着急啦。”关掉音乐的张进保笑了。
这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叫苏利明,是一名普通的104路公交车长。而张进保,可以说是苏利明“捡”来的。
去年腊月底的某一天上午,她驾驶着104路公交车向西前往终点站国棉六厂。途经“炮院”一站时,苏利明看见一个拄拐的老人站在站台的台阶上瑟瑟发抖。
“一看就是等了好久。”这个开了14年公交车的老司机说。
“您去哪儿啊?”
“我想倒84(路车)。”老人说。
“您上来吧,我这个车去。”苏利明说完下车搀扶他时发现,眼前这个行动不便的老人,身上穿的深蓝色保安服很单薄,而且他看不见,“眼睛很白,后来一看残疾证上写的是‘一级’。”此外,她特别留意了一下残疾证上的地址:桐柏北路93号院2号楼17号7楼。
老人在文化宫路下车时,苏利明特意“请”一位小姑娘把老人送上84路车。
当天下班后,苏利明心里还惦记着老人,她告诉丈夫刘海峰,想给老人送点东西“好让他过年”。俩人商量了一下,决定给老人送床被子。按照地址,苏利明和刘海峰很快就找到了老人的家,可惜,老人不在。就这样,他们拿着被子一共跑了四次,才终于见到老人。
这个好不容易找到的老人就是张进保。后来,苏利明了解到,张进保30年前得了青光眼,后来视网膜“坏透”了,眼睛一点也看不见了。再后来他老婆带着儿子走了,亲戚也渐渐少了联系,只剩下自己孤苦无依。
从那以后,苏利明就经常去看望张进保,而他们也慢慢成了朋友。
这些车长很细致
苏利明的车上备着好几把牙刷,家里常用的那种,但这些牙刷不是用来刷牙,而是用来刷车。
每当下班,苏利明就要给自己的爱车“搓澡”。拖把处理大面上的脏物,而牙刷处理一些犄角旮旯:车前侧座的柱子与台阶之间的缝隙,刹车板上的黑泥……
其实,苏利明所在的104路,可能是郑州最干净的线路。104路的23个女车长为了打扫车,爬车顶,俯身清理脚踏板,清理发动机舱里面的黄油疙瘩……
素描2
人物:郭东梅
今年47岁,是队里的“大姐大”,自嘲来到104路后才学会了“细心服务”。
不修边幅的她
被104路“改造”成榜样
起初 说“欢迎乘车”就别扭
2004年以前,郭东梅在101路上班。虽说是队里的佼佼者,但是她不修边幅,常常把头发往后一扎,穿着儿子的运动装便去上班。
她以前开车,尽管跑,刹车猛,开车快,有时为了“赶趟”,乘客上不完就发车,“能上来就上,上不来也没啥,乘客问路心情好就回答,不好就爱答不理。”可能也是凭借这股“虎劲儿”, 郭东梅后来因为在101路业绩突出,被调到了104路。当然,这也算是了了她一个心愿。
当时,101路上下班较晚,车长往往夜里12点才能回到家。而在郭东梅眼里:“104路上班早,下班早,舒服得很。”可惜的是,世事难料,郭东梅来到104路的第一天,就吵吵着要回101路。
当时的调度员许丽君,看到郭东梅第一眼就开始教育:“明天化了妆再来上班,不化就别来了。”
这可算是给了郭东梅一个下马威。哪里想到,“更别扭的”还在后边等着她。
2000年后,104路司机换成娘子军,乘客上车,她们都要求说“您好,欢迎乘车”。没想到,简单的六个字,可难住了郭东梅:“凭啥给他们说,站起来就不错了,我张不开嘴。”回忆起当时的自己,郭东梅笑出了声。
但是不说话,就要遭调度员的批评。刚开始,受不了这突然的变化,郭东梅再次想退出104路,但是被许丽君挽留:“过一个月再试试。”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又过了一个月,郭东梅渐渐和其他同事一样,“张开了嘴说了话”。
如今 整个车队都在比服务
这还没完,看着别人的车比自己的车干净,连刹车踏板都是每天一擦,加上要是自己的车哪天没打扫干净,又会挨调度员的吵,郭东梅开始和别人一样,从细微处提升自己的服务。
到退休前,经常坐郭东梅车的乘客,都说她的车干净,上下车都口头提醒,服务细心。而乘客曾阿姨看到“闺女不赖”,直接给她介绍了个对象,也就是她后来的老公。
服务态度好不好,还得乘客说了算。在河南商报记者采访“104现象”期间,75岁的老大爷刘明远突然送来了上书“服务贴心,乘客放心”的表彰牌, 他说:“车长们处处为乘客着想,事事方便乘客,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咋能不给她们点个赞?”
其实,苏利明和郭东梅只是104路娘子军中的一员,而16年来,在一代又一代车长服务的同时,104路车的乘客渐渐养成排队乘车、文明礼让的习惯。近几年,郑州成为“给老人让座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而在101、603等众多线路上,遵守秩序、文明礼让的行为也屡见不鲜,“104现象”的影响力正在郑州慢慢传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