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车长站立迎接乘客上车
工作中“老带新”,帮助新人迅速成长
河南商报记者 崔文 吴智星/文
张郁/图
郑州104路公交车16年来独树一帜、日复一日的乘客默契排队现象,获得社会各界点赞。
有趣的是,整条线路的车长加上调度员在内的26人,是清一色的女性,有人称她们为公交“娘子军”。
而这个特点,和104路乘客排队的默契密不可分。
自1988年线路开通以来,从搀扶老人乘车、志愿引导乘客排队乘车、人工报站提醒,到现在的零钱兑换箱、便民伞服务,在她们细致贴心的服务不断提升和变化的同时,郑州市民也渐渐养成了排队乘车、文明礼让的习惯。
【故事】
八旬老人15年坚持坐104
9月20日早晨6点20分,在郑州紫荆山立交桥下的公交场站,李长行老人准时登上了即将出发的104路公交车。
随着这趟104路,李长行一直坐到终点站国棉六厂,下车后又重新上车,再次坐回了紫荆山。
这一时间乘坐这一趟公交车,李长行坚持了15年,且看似没有任何“目的”,他图的是啥?
在和河南商报记者交谈中,他透露,他15年来持续坐这趟104路,并没有什么刻意的事,完全是被104路的服务所吸引,享受的是一份舒适和惬意。
“这些女车长特别文明,开得都特别稳。”李长行说,虽然坐104路的老年人居多,但女车长很有爱心,帮提重物、帮扶上车,每一个细节,他都看在眼里。
李长行说,这就是他一直坚持坐下去的动力,以后每天还会准时乘坐。
【特点】
104路乘客排队
离不开这支“娘子军”
104路16年来日复一日的乘客排队现象,是其独树一帜的方面,而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发现,104路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车长连同调度员是清一色的女性。
这个特点,和104路乘客排队的默契密不可分。
104路调度员张红霞回忆,2000年,在“老队长”李应辰的带领下,104路开始争创品牌车组。
当时,为了更贴心、更细心地服务乘客,104路“撵走”了车队里的男性,只留下了清一色的女性。
“那时候,在紫荆山乘坐104路的乘客非常多,拥挤上车的现象很常见。”张红霞说,她们就决定从此处“下手”,组织乘客排队。
于是,104路的女车长在下班后,“摇身一变”就成了组织排队的志愿者。
这一组织,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个多月后,即使没有车长组织排队,她们发现,乘客们乘车也会自觉地排起队伍。
【提升】
每一次荣誉
都是服务再提升的动力
如今,104路女车长周到服务、文明行车的表现,已在104路乘客间和公交系统内部传为一段佳话。104路车长郭冬梅说,十几年来,她们获得了很多荣誉,也在不断变革,每次改变,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乘客。
104路着手做起服务,也和线路本身有一定关系。郭冬梅说,由于乘坐104路的老人居多,细心的女车长每次发车前,都会主动搀扶老人上车。
时间长了,老人们高兴得很,还有老人称她们“闺女”。104路女车长的付出也获得了回报。
2003年,为了争创“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104路的服务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张红霞说,服装、车厢卫生、行车文明都是那时候逐步完善的。
这些举措,不是应付差事,也不是昙花一现,都很好地保持下来。
十几年来,104路获得了上上下下不少荣誉。张红霞说,每次荣誉的获得,都是她们服务再提升的动力。
而她们,也在自我约束,主动提升。2010年左右,班组提出了建立“线路公约”,这一纸约定,对服务、行车、卫生等方面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并提出了处罚和奖励制度。
这些制度,在当时都是首创。
张红霞说,后来,车长们做得越来越好,“车厢卫生都看不出毛病,我就从小角落检查。”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张红霞希望服务做得更好。
正是由于她们出了名的服务和文明行车行为,带动了乘客排队、树立了榜样,所以有人称她们为公交“娘子军”。
【体验】
文明行车 服务周到
“娘子军”都是咋做的
像李长行一样,对104路公交车赞赏有加的乘客不在少数。
连日来,河南商报记者也多次乘坐104路进行了体验。
9月23日晚8点30分,河南商报记者坐上了一辆从紫荆山出发的104路。当晚,路上车辆已不多,在空旷的道路上,车长本可以尽情“撒欢”,但她始终把车开得异常平稳。
采访中,不少104老乘客都证实,104路开得没那么野、那么快。
而在9月22日早晨的乘车体验中,面对一些迅速超车或“加塞”的车辆,这辆104路无一例外选择了避让。“车里乘坐的有老有少,保证他们的安全也是我们的目的。”到达终点站后,车长说。
上月底,《河南商报》报道了紫荆山立交下的104路场站专门设置了零币兑换箱和便民雨伞,方便市民出行。
搜索网上新闻发现,其实104路的方便乘客、服务乘客的举动还有很多:在车厢内放置玩具,方便大人哄哭闹的孩子;设置老年人候车休息区,让排队的老人有休息的地方;提出“花草公交”概念,让乘客乘坐时获得美好的心情……
而这些举措,几乎全部都是104路首创,虽然有个别举措停止了,但大部分还是延续了下来,并逐渐推广到了其余公交线路。
【感触】
离不开师傅的言传身教
每一个新学员来到104车队后,都要经过“服务培训”这道关。自然而然,这把关人就是她们的师傅。
新学员第一课,就是跟着师傅乘车体验。第一趟,师傅开车,而学员就坐到前面,只负责看。第二趟,师傅会让学员开车,而她们坐在前排静静观察,等着“秋后算账”。
新学员往往有个毛病,就是张不开嘴向乘客问好。车长郭东梅就有过这样的实习生,而郭东梅的教育方法很简单,下车后对学员说,“话都不会说,怎么服务乘客?”说这话时,她似乎忘了自己初来104车队时的模样。
就这样,在一代代严师的指点下,她们从细节着手带出了一支业务、服务皆优的公交“娘子军”。从搀扶老人、报站到打扫卫生,凡是乘客能感受到的,她们都力争尽善尽美。而在她们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的过程中,郑州市民也渐渐养成排队乘车、文明礼让的习惯,也就是在炼就“娘子军”的同时,慢慢有了郑州“104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