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没有获得与国企平等的市场地位,依然处于被歧视的状态。”在全国多个省份调研时,多位民营企业责任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诉苦。
老总们反映,民营企业在许多领域准入门槛过高的情况仍然存在,融资难也使一些正在困境中挣扎的民营企业步履维艰。他们期待,尽快打破投资的隐性壁垒,从体制机制上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使民营企业获得真正的平等对待,释放民营企业潜力。
准入门槛高 频遭歧视
日林集团拥有企业员工3.5万人,是一家集勘察设计、建筑施工、建材生产、森林资源开发、海外投资、国际贸易为一体的多元化民营企业,是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据日林集团董事长王文良介绍,日林集团拥有万吨粮食储备库,但是一家国字号的大型企业明确表示,只要你是民营企业,我就不能和你合作。
“这家企业只允许使用国有仓库,不能使用民企仓库。这种丝毫不加掩饰地对民企歧视性对待,与市场经济规律和原则背道而驰,却长期得不到改变。”王文良说。
王文良说,企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目前需要在丹东临港工业区建设22万伏变电站,但是必须由国家电网来建,可是国家电网迟迟不将这一项目列入建设规划;企业自己想出钱建设,国家电网又坚决不允许,造成企业供电不足,机器时转时停,严重影响生产。
民营企业在融资上遭遇歧视更为普遍,成为企业难以突破的困局。内陆地区一家农业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说,这家企业曾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我国农业深加工领域颇有地位,通过“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12万余户,为合作社成员和订单农户增产增收超过3亿多元。
但这些年来,这家企业遭遇贷款难题,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被削减了4亿多元贷款。企业负责人认为,自己的企业经营一直不错,也没有信用不良记录,从风险防控考虑,不至于贷款被削减这么多。
而与这家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省粮食集团一年的银行授信就高达20多亿元,各种补贴大约有3亿元左右。而他们企业历经千辛万苦,获得国家技改资金、维修资金、价格调节资金、流动资金贷款利息补贴等,总计一年也就1000万元。
该企业负责人称,在农业领域做了20年,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市场开发,我们企业都愿意去闯去承担,跟外国优质企业竞争比质量,他们也不怕,但是遭遇政策性歧视,他们的确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