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谢台选 本报通讯员 王肖刚
0、3、19,这本是3个平凡的数字,但对浙江宁波海曙警方来说,这3个数字代表的却是“平安海曙”创建过程中的不平凡经历。
近3年来,19个小区3年刑事案件零发案,宁波海曙区住宅小区侵财型案件发案数同比分别下降12.5%、4.2%和9.3%,辖区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始终位居宁波市前列,2015年分别达98.7%和97.5%,实现全市“双第一”。
物业化管理筑起“防火墙”
海曙清林闲庭是拆迁安置小区,交付使用后一直没有物业管理,入室盗窃、电动自行车被盗案件时有发生。海曙警方通过调研发现,小区规模大、设施新,具备引进物业的可能性,唯一需要解决的是物业管理费用补贴问题。
海曙区委、区政府当机立断,采取差额补贴形式,主动承担50%的物业管理费。一年后,清林闲庭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0%。目前,海曙全区住宅物业覆盖率达79%,近3年发案数分别下降7.06%、0.3%和9.9%。
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海曙高塘二村情况则更为复杂,这个建有45幢房屋、住有1300余户人家的老小区,规模大、口子多、基础设施差,为实现准物业化管理,警方仅在主要进出口设立两道门岗,其余位置安装3道电动车无法通行、夜间定时关闭的旋转门,实现发案同比下降55%。分类管理的成果是,自治式老小区近3年发案数同比下降28.9%、15.2%和10%。
如果说引进物业只是竖起篱笆,那么监管物业才是加固城池。海曙区一手抓资金补贴,一手抓硬性管理,对治安防范不达标的物业,在补贴评优和新项目招投标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同时,明确要求物业公司必须将政府补贴金优先用于以视频监控为核心的技防设施投入。目前,海曙住宅小区主要进出口、重点部位监控安装率达100%。
个性化警务推广“新装备”
警民关系的不断融洽、防控网络的不断完善,有赖于海曙社区警务特色工作法的制定与推广。
为使社区警务工作突出重点、有章可循,海曙警方首创社区民警工作法。在它的指引下,海曙社区民警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推出了许多强化社区防控网的个性化警务措施。
江厦派出所社区民警周杏法在走访中听到管辖的新街社区群众普遍反映,小区建成时间长、设施老化、安全隐患大。在考虑到小区居民收入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周杏法决定在性价比高的“技防”措施上做文章,通过市场横向比较,周杏法牵头组织采购了一批电控防盗门、视频监控,并召开警民恳谈会大力推广。在他的努力下,目前,新街社区电控防盗门安装率、楼道监控覆盖率分别达到95%、100%。
南门派出所社区民警洪捷则是锁具推广专家,在业余时间里,洪捷精心研究了入室盗窃案件发生的原因,发现绝大多数开锁进入的入室盗窃案件都是因为居民家里的锁具不过关或者未安装门窗报警器,而“C级”锁具以及门窗报警器如果能够得到推广,将大大降低入室盗窃案件发生的可能性。为此,洪捷向其管辖的社区居民大力推广这些“新型装备”。在洪捷孜孜不倦的推广下,群众逐渐接受了洪捷的改造理念。
多元化巡控实现“零发案”
海曙新街社区是典型的商居混合型社区,共有各类单位、商户4000余家,封闭静态的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安全需求,以动制动的巡逻管控无可争议地成为最优选择。
在新街社区巡控电子图上,《法制日报》记者看到,每天早上到傍晚,都有3名便衣协警驾驶电动车在小区内快速巡视,他们的任务是发现可疑人员。而傍晚一直至深夜,14组党员义务巡逻队则会在小区各个角落步行巡查,他们的作用是巡逻威慑。
此外,两组社区民警带领的巡逻队则会根据近期发案情况,每天开展不少于一次的机动巡逻。据统计,海曙全区现有群防群治队伍75支、人员4000余名,群众参与巡防的理念深入人心。
目前,海曙区治安动态巡控总警力已达570余人。为确保警力向社区倾斜,海曙警方通过完善分局、派出所二级指挥架构,依托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努力实现社区巡控警力调度可视化、投放精确化、巡逻导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