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崔文吴智星
连续3天,《河南商报》关注了郑州“104现象”,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讨论,点赞排队现象,也为能否将其推而广之建言献策。
作为事件的中心,104路和郑州公交总公司这几天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和状态,对市民的建议如何回应,河南商报记者一探究竟。
【反响】
“104现象”报道
为郑州公交提升
带来更大动力
“这几天《河南商报》关注104路的报道,在我们车队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郑州公交四公司书记华丽向河南商报记者说。
华丽称,作为郑州公交四公司的“明星线路”,104路也曾多次被媒体报道,“但这次商报的报道更深入、更全面,层次更高,让我们整个公司都充满荣誉感。”
不过和以前一样,激动过后,一切工作还得继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乘客对104路投入了真感情,我们也会用感情回报社会,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河南商报记者在紫荆山立交桥下的104路调度站看到,工作人员仍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但是平静的背后却是澎湃的心情。调度员张红霞说,这几天的《河南商报》104路的车长都在看,“有的看了一遍又一遍。”
有意思的是,河南商报记者仅仅和张红霞在调度站屋内聊了不到10分钟,她就多次扭头看向门外,“习惯了,总是担心有咨询的乘客或者其他什么事。”
【感谢】
这是对公交服务最大的认可
作为郑州公交总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主任的常华,对“104现象”系列报道感触颇深。
“就我接触到的车长的倾诉,我发现车长们不怕受委屈,最怕不被认可。”常华说,有时候遇到纠纷,乘客的一句“你不就是个开车的”会让车长很受伤。
“《河南商报》的报道可以说是对郑州公交系统1万多名职工一种最大的认可。”常华说,“不仅是公交职工,连职工家属看到这组报道都兴奋不已。”
报道发出后,她曾把报道内容发到内部群中,有职工发来“感谢”两字,“他们感谢的,不是媒体将这个事报道出来,而是觉得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带来了荣誉感和继续提升的动力。”
其实在其他线路,也有老104路人的身影。108路的调度员程继红看了“104现象”报道后,不禁想起当年自己在104路度过的岁月,“还挺自豪的,现在虽然更换了线路,但是要把104路的优秀传统带过来,感觉我们108路一点也不比104路差。”
【郑州公交总公司】
排队的内涵
是对文明秩序的遵守
值得推广
“104现象”报道后,市民纷纷提出建议,而河南商报记者也把这些建议带到了郑州公交总公司,听听他们有什么说法。
部分市民提出,排队现象能否在自家楼下的公交站台推广?
郑州公交总公司副总经理宋霖说,104路排队现象有其特殊之处:如始发站空间相对封闭,乘客相对单一,公交车长的细心服务等。
但是,宋霖表示,可在和104路类似的线路上推广排队乘车。排队的内涵是市民对文明秩序的一种遵守,是城市文明的体现。
此外,有热心市民提出,郑州部分公交站台没有硬隔离护栏,台上台下都站人,车来了肯定挤,建议在站台广泛设置护栏。
对此,宋霖说:“现在设置通道口护栏的站点,都是客流量较大的站点,而部分站点客流量小,有时就几个人,设置护栏反而导致乘客不方便,上车得绕远,因此部分站台没有设置护栏。”
【市民建议】
站点秩序需要有人引导
据媒体报道,在引导城市文明方面,北京施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即政府花钱向社会招募专职志愿者。
很多市民在给河南商报记者的留言中提到:郑州能否向北京学习,让郑州的志愿者大范围到公交站点引导秩序?
宋霖表示,为倡导排队乘车,公交总公司曾在一些客流量较大的站点推行志愿者文明服务行动,劝导市民文明乘车,但是这一做法并没坚持下来。
“志愿者都是自己单位职工在下班休息期间兼任,临时还可以,要是让长期坚持,老实说职工也不愿意。”他说,如果市民有其他好的建议,也欢迎向他们提供。
【征集】
汇涓成河
城市文明从点滴做起
乘车排队,谦让他人,行车时不随意变道,堵车时不加塞,不往车窗外抛物,微笑面对每个陌生人……这许许多多的小事,构成我们城市文明素质的基本面貌。
“104现象”,本是这文明之河中的一股细流,本是每个城市人都应该拥有的基本素养。这么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来说道?
因为,自觉排队看似普通,郑州市民却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了下来,这就显得相当不寻常;现代城市的文明与素养,也正是由这千万条涓涓细流汇聚而成。
文明应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而影响更多人,这正是我们报道的初衷。您对郑州“104现象”有什么想说的,您想对身边哪些不文明现象吐槽,欢迎继续联系我们。1.在河南商报“记者陪你去办事儿”公众号后台留言;2.拨打河南商报记者电话:13526795768、18539271543。
SourcePh">